一朝戴上“贫困帽”,终身享受扶贫优惠。昔日的“国家贫困县”经过国家多年扶持,由穷变富成为经济强县,但至今仍然享受“贫困帽”下的各项优惠。而如今落后的穷县,却因为没有贫困县帽子,享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记者近日在安徽一些地方调查了解到,由于缺乏扶贫进退机制,“富县戴穷帽”正在成为拉大地区经济差异的一大隐患。
| |
“财政第一强县”仍戴“贫困帽”
“财政收入超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5元。”“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安徽无为县扶贫办主任黄义发一提到这些数据便耿耿于怀。近3年来,无为县综合经济排名连续位列安徽省十强。让无为县的形象越来越体面,但扣在该县头上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也逐渐引来争议,他这个扶贫办主任往往首当其冲接受质疑。无为县地处皖中,全县一边是山区,一边是圩区。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无为县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穷困。1992年,根据当时国家规定的贫困县评定标准,无为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此后10多年,这个“贫困帽”便一直戴在了无为县的“头上”。像无为县这样的经济强县戴着“贫困帽”的并非孤例。在安徽省十强县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区中,不乏一些享受着国家级和省级扶贫重点支持的县区。凤台县地处皖北,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连续多年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县财政收入第一位,同时位列安徽十强县。2006年前10个月,全县财政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被称为安徽“财政第一强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强县,却仍然戴着“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据安徽省扶贫办副主任丁国华介绍,我国扶贫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历经20余年,不少昔日的贫困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积极努力,贫困面貌发生很大改变,其中一些地区跃居经济强县。但由于贫困县一直没有调整过,所以出现了“富县戴穷帽”的现象。据了解,安徽省目前共有19个国定贫困县,除了2个县是2002年按照国家的调整指标新增的,其他17个国定贫困县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按照当时的相关指标评定的,时间过去了十多年,各县的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化。
“贫困帽”一年带来近亿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贫困县这个帽子“含金量”很高,很多享受着贫困优惠政策的地区便乐得将这个帽子一直戴下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定贫困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贫困帽’一年给地方带来的政策优惠很可观啊,当然不愿摘帽了。”丁国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根据目前的扶贫政策,可以享受四个方面优惠:一是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扶贫发展资金等,每年有三四千万元左右;二是扶贫贴息贷款,最高时可享受4000万元;三是社会对口帮扶,包括中央单位、省直单位的对口扶持;四是各部门对贫困县的政策倾斜。“各项有形的无形的支持优惠林林总总加起来,每年一个贫困县最多可有近亿元的生产生活资金支持。”丁国华说。对此,安徽省扶贫办曾试图进行微调,与一些发展起来的贫困县协商,通过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希望他们主动退出贫困县的序列,把政策优惠让给其他一些更需扶持的地区。“但没有一个县愿意,最终一个也没有动。”安徽省财政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专家认为,国家应该建立起扶贫重点县的进入退出机制,通过公平的评价机制评测出它的贫困程度和脱贫成效,使一些还未进入扶持范围的贫困区域“进入”受扶范围。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