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俊
在西安,农民工给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寄新年贺卡,“祝你快乐”,道出讨薪本意(《华商报》1月25日)。受此启发,元月30日,西安又有农民工送“锦旗”讨薪,两面锦旗上分别写着“感谢2005年为我们提供工作”和“2005年工程早已完成,我们的工钱您还记得吗?”(西部网1月31日)
贺卡讨薪、锦旗讨薪,均可以定性为“温情讨薪”。
| |
在“温情讨薪”之前是“过激讨薪”。跳楼、罢工、绑架、堵路、女工脱衣等等。这些不理性的行为确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也带来诸多悲剧,其不利稳定的成分越来越明显。有的地方曾以“恶意讨薪”定性,公众对“讨薪秀”似乎越来越淡漠。在舆论与执法等多重作用下,不同程度地减弱了过激讨薪的势头。尽管主流看法依然是同情,但同情中有了更多理智的判断。
如今,“讨薪艺术”越来越高明,但均是处于“量变”,因为,无论什么模式,个体或群体讨薪,农民工都处于弱势;依法维权或依法讨薪渠道不畅通、不完善;农民工与舆论无形中形成了“讨薪同盟”;而且,最好的结局是如数发了薪水,拖欠者几乎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可以说,这些方面的“互动”,是讨薪“经久不衰”的内因。
怎样才是“质变”呢?是农民工理直气壮、方便快捷地讨薪,因为一旦法规健全,企业老板就不敢也不愿欠薪,舆论则侧重于讨薪之前之后的“围追堵截”。如此,农民工就会把“创造力”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建设都市文明。法制或执法前进一小步,农民工讨薪模式前进一大步,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