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备受关注的一年,银监会针对银行业机构的论坛与培训不断,为中资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打下基础。
我们知道中资银行利润多来自存贷差,随着利率自由化进程的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进步,从资本市场的融资具有成本低的特点,这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大企业脱媒状况越来越严重,逐步转向银行以外的融资方式。
所以银行对小企业信贷气氛浓厚的现象不足为怪,由于宏观调控,银行对于房屋贷款和个人贷款降温,发展小企业信贷已成为银行的战略需要。
小企业融资仍存问题
近日,上海银监局金爱华处长在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投融资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银监局对中小企业政策导向的演讲。
她表示银行的经营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盈利模式单一,仍存在贷款客户和行业集中,银行在与大企业客户交易的过程中处于弱势,贷款谈判往往迫使银行让步,银行在交易上放松了对大客户的资金管理,使信贷处于风险中。这也使得银行丧失了对广大中小企业放贷和获得交叉销售利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应加快战略调整。
从银行角度看,没有建立完全适合小企业融资的制度体制是根本原因,银行认为企业信息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无足够的资产提供担保抵押。银行制定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案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银行主要从限制进入条件,加强担保,集中审批因素来考虑,过分强调风险控制,信贷门槛仍然较高,贷款可获得率仍然较差。银行在经营理念上存在片面的追求,存在“贷大贷强贷垄断”的倾向,在贷款的条件上进行集中审批,贷款的审批权往上提升,上升到分行,拖延了时间。在企业的评级标准制定上,企业的销售收入、注册资本,资产总额等规模指标上占得权重较大,能获较好评级的仍然是大中型企业。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银行普遍用信贷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客户经理对每一笔贷款追究到底,面对风险客户经理将被扣金甚至下岗清查。
总的来说,小企业信贷对银行综合回报率低,银行缺乏小企业定价模型,单笔金额小,周转频繁的特点使得大银行对此不感兴趣。
小银行更热心
银监会在调研后,又根据国外先进小企业融资机构的有关经验,在2005年出台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2006年《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政策指引》《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通知》《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小企业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去年,银行的存贷比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中小企业的业务上也有长足的进步,不过相对大银行,小银行对此更为热心。
其中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银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有较大特色。上海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向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单笔不超过500万元,期限在两年内的小额贷款。国家开发银行选择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委托人,通过上海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该产品是国家科技部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最高两年的部分贷款利息补贴,企业实际承担的筹资成本较低。申请对象为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浦发银行对于急需用款的中小企业推出标准抵押类授信,只要提供符合该行要求的不动产,可以抵押获得三年期循环贷款,在提供资料完备的前提下一周内审批完毕,大大缩减申请时间。
民生、上海银行、光大银行等中小银行已经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中心。建立了专业化团队,独立中小企业营销。部分银行成立小企业客户经理专项基金,进行工厂化审批,在线审批,开发出短、平、快的管理机制。单个产品也渐渐演变成产品池,从资信证明、商业汇票承兑、用证开证等到进口信用证开证、进口押汇、进口保理;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到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从循环信贷到动产质押等一条龙服务。
信用贷款考验银行定价
小企业信贷在中资银行中多为有抵押担保贷款,这一方面是外部社会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的缺乏,也是中资银行对于小企业流动资金,产品设备定价能力不足的表现。银监会非常重视这一情况,为解决部分企业无抵押品无担保的贷款难问题,金爱华处长表示银监会已开始对银行客户经理进行培训,使其在企业质量判断上更加注重软信息,鼓励客户经理从与企业老板的交流中判断企业领头人的信誉是否良好。
在这一方面外资银行比我们更有经验。作为小企业贷款业务为重点业务的外资银行,渣打银行有14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56个国家有业务,其中20多个国家有小企业业务。近期其退出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渣打银行个人银行中国区总裁叶杨诗明女士介绍:“在产品定价上,我们银行小企业信贷从五个方面考察小企业素质,首先考虑的是老板的经验,他是否从事过这个行业,从业多少年,现在的行业是否与从前行业相关。第二是看其在行业中所出的成绩如何。第三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新兴产业还是已经成熟。第四是产品未来发展机会,被消费者认同的程度。最后才是有无抵押品。另外,渣打银行内部有行业数据库,这是从世界各国中整理测算出来的,这套标准也是客户经理判断评价企业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