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只要在埔社区问一问谁家娶亲,厝边就会告诉你,是69岁的阿扁婆婆娶孙媳妇。这场婚礼可不得了,春节期间,娶亲的场景还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社区播出,让全国人民见识见识具有泉州特色的埔婚俗。
陈英杰文/图 第1幕:
挑“花担”迎亲喽上午9时,记者们到达阿扁婆婆家时,看见门口的篷布上贴着大红的双喜字,院子里亲戚邻居来帮忙的都已经各就各位了,洗蛤蜊、杀鱼、切肉、摘青菜……
客厅里,要带领迎亲队伍的媒婆郑丽娥正在准备“花担”,有白菊花、结籽花、含笑花、新娘花等,这些花儿是要在新娘家发挥大作用的;有些花儿挑到新娘家再挑回婆家后,还要让老人们戴在头上,讨个好彩头。“花担”里还有新婚用的首饰呢。
大家都忙得团团转,新郎官黄凌君却很闲,在旁边等着被召唤。
10时10分,大伙准备齐全了,媒婆挑上“花担”,带着迎亲的队伍出门了。第2幕:梳粗脚头带“铅钱”
大约10时50分,迎亲的队伍来到浦西村的新娘家。
新娘庄金凤正在闺房里化妆,一群姐妹陪在旁边,大红的棉被,大红的裙子,大红的高跟鞋,把新娘的脸蛋也映得红扑扑的。
新娘不是埔人,不过要当埔媳妇,就得入乡随俗,让迎亲队伍帮忙打扮,梳个埔女的发饰———粗脚头,穿上埔女的服装。
迎亲队伍里,埔社区里的一位大姐将首饰、花样都取出来放在床上,开始为新娘梳妆打扮。只见她将发胶抹在新娘头发上,梳成两辫子,然后在头发里插根筷子一下子就盘起了发髻。
新娘的姐妹看着看着就惊叹起来:“原来埔女的发饰这么漂亮,衬得新娘更美丽了。”随后,媒婆将新娘的每件衣服都缝上一枚“铅钱”,还准备了两个装着“铅钱”的小红包让新娘带在身上。因为“铅”与闽南语“缘”谐音,表示“夫妻有缘”、新娘进了新郎家就是一家人了。
这时新郎官还不能与新娘见面,只能在外边晃悠晃悠。第3幕
跳火盆相见“贴心肝”中午12时许,新娘子梳妆打扮
妥当,新郎撑把红伞,遮着羞答答的新
娘子;小舅子提着灯笼,媒婆挑上“花担”,迎亲队伍开拔了。半个多小时后,婚车到达新郎家,仍是一把
红伞将新娘子遮进家门。一到家,媒婆就领着新娘子
直接上楼,跳过门口的火盆,进了他们的新婚房间,小舅子紧跟其后跳过火盆进新房,最后才轮到新郎官。在房间里,媒婆又安排新人吃甜鸡蛋,每人吃完一个鸡蛋就要对换碗筷,这预示着一对新人今后甜甜蜜蜜、早生贵子。“新娘和家人相见喽!”等到下午2点,随着媒婆一声令下,新娘子站在客厅,面向大门。奶奶先从房间里倒退着走出来,媒婆揽住奶奶和孙媳妇背靠背,再把两人转过身来,让新娘子拍拍奶奶的心窝:“贴心肝”——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拍了心头,媒婆扶着奶奶坐稳,新娘子给奶奶奉茶,喂奶奶吃一颗甜甜的喜糖,和新郎一起跪下叩拜。
接着,婆婆、公公等亲人从房间里出来,新娘子用相同的方式和家人“相见”。等新娘子和所有亲戚“相见”完毕,这才让亲戚朋友们坐上宴席开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