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衡阳讯凭着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他像候鸟一样常年来往于湖南与海南之间,30年如一日执着于科研,守候在田野,育出了15个杂交水稻新组合,总计为农民增收25亿元。近日,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总农艺师林芳仕(59岁,福建永春人),被该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并获得10万元奖金。
1970年,刚从南京农学院毕业不久的林芳仕来到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71年3月,他参加了袁隆平举办的杂交水稻培训班,从此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生涯。
上世纪70年代初,杂交水稻刚问世,当时衡阳地区杂交水稻只能作一季中晚稻栽培。杂交水稻作双季晚稻栽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禁区”,林芳仕把丰富的育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冒着酷暑,顶着蚊虫叮咬,不分昼夜守候在试验田边。1975年,他精心培育的4亩多实验田结出了“硕果”,首次证明在南方稻区杂交水稻作晚稻栽培切实可行。1976年,衡阳地区推广杂交晚稻50万亩。
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林芳仕先后选育出“威优98”、“金优974”、“金优463”、“岳优136”等优质杂交早稻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在全国累计推广5000万亩,为农民增收25亿元。
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十分艰苦孤寂。林芳仕像候鸟一样,春、夏、秋季呆在衡阳,一到冬天就去海南岛,每次一呆就是三四个月。33年间,他有22个春节是在海南过的。
“他从不贪图名利”,这是林芳仕的助手吴松青对他的评价。林芳仕不为金钱、荣誉所动,他的“金优974”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部门奖给他5万元,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可以全拿,但他把奖金的一多半分给了助手。作为农业科学家的林芳仕,一直把“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当作他矢志不渝的追求。通讯员成新平记者李志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