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积极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 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
如果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让南宁有机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自己,那么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则将南宁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开放格局中。
放眼国际 明确定位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与大湄公河陆路区域经济合作相呼应的,中国—东盟围绕北部湾及南中国海进行的海上区域经济合作。它最早是在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个多月时间,就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广泛认同。
2006年7月,在南宁举办的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战略构想:“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轴两翼’大格局。从内容上看,有海上经济合作、陆上经济合作、湄公河流域合作。”
这一由构建次区域合作为目标的“M”型战略,涵盖了东盟东部增长区、东西走廊计划和越、老、柬“增长三角”,重点落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这片海上区域。 “M”型区域以南宁为核心,向四周扩展,形成“一轴两翼”的格局,就像一把扇子的扇柄,是扇子的一个支点,南宁就处于中心地位,这意味着南宁将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赢得商机。
2006年8月,刘奇葆书记在南宁调研时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要立足于多区域合作,立足于现有优势,立足于未来发展,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 他认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初步目标,就是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具有秀丽岭南风光、浓郁民族风情、鲜明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城市发展规模要与城市定位相适应,城市发展方向要“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实施向南发展战略,开发新区,集中力量搞好五象新区的建设,力争核心区今后五年初具规模。更长一个时期的目标是进一步拓展五象新区,在这个方向上再造一个新南宁。
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到中越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再到如今的“M”型战略合作构想,一连串历史机遇把南宁推向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阵地。
抢抓机遇 主动融入
机遇千载难逢而又稍纵即逝,必须尽快行动起来,抓住、抓准、抓好机遇。
南宁市市长林国强说:“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把准了南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南宁在多区域合作交汇、多机遇重叠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重要支撑。”
在2006年9月召开的南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马飚代表中共南宁市委明确提出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
南宁市拿出了“再造一个新南宁”的大手笔,沿邕江南岸规划建设“五象新区”,目的是为了向南扩展,主动与钦州、防城港、北海等港口城市进行对接。五象新区的开发建设,是南宁市实施融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战略的突破口。南宁有信心力争通过今后5年的建设,使五象新区的核心区初具规模,进而以此为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向外围拓展,从而充分发挥首府城市的辐射、吸纳作用和强大的集散功能,带动南北钦防区域紧密合作,全面融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
对接东盟 加快步伐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场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东面,由一座座极具异域风情的建筑物组成的中国-东盟商务区已经初现雏形。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的领事馆和日本、韩国及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办事机构,从2006年11月起陆续入驻这一新区。
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南宁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002年起实施城市建设管理“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136”工程。5年来,城建投资达410亿元,开工项目500多个,是南宁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建规模最大的时期。现在,南宁已初步形成“五横三纵四环”的城市大交通网络,同时建成一批园林景观大道、精品街和公共绿地,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1%以上,营造了良好的“绿城”人居环境。与“十五”期末相比,南宁市建成区面积增加40多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上升到37.8%。通过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南宁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35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6%左右。
南宁市还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南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了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市场化推动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提升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发展思路。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并举的思路,正迅速推动着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南宁市还在经贸、产业、文化、交通等方面全方位加快与国际对接,以适应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
推进产业 挺起脊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马飚指出“工业化是南宁实现现代化、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不可逾越的阶段”。
为此,南宁市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与此同时,南宁市积极参与“一轴两翼”特别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构建,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在投资、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与分工;加强与世界、国内500强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在南宁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融入区域分工的产业链,主动承接粤港澳的投资和产业转移;积极促成与台湾在创汇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吸引台资进入;加快推进与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在交通、商贸、物流、旅游、农业等方面的合作,加速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的形成。仅2006年,南宁市引进内、外资合同项目820个,合同引进资金4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75%。对内,南宁市积极创新项目建设机制、创新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创新项目投融资体制、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努力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用开放的办法推进项目工作,上下形成了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论政绩的共识,有力地加快了项目建设的步伐。
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南宁工业增长。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30亿元,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0亿元,增长32.4%,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下10年来同期新高。2006年,南宁市就新增亿元产值企业30多家,计划于2007年“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截至目前,南宁市已吸引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前来投资置业,摩托罗拉、AMD、可口可乐、西门子、德固赛、正大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北京王府井、青岛啤酒、深圳航空、恒安纸业、大连万达等中国500强企业纷纷抢滩南宁。
南宁,正在以全新的姿态,积极融入到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向着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