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石化天津分公司厂区一角。
新华社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正日益成为新的城市公害。“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成都等地在治理城市环境、营造美好家园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让一度蒙尘的城市重现碧水蓝天的景象。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截断污染源头
这些年,许多老北京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北京不仅夜晚亮了,白天也亮了。
来自北京市环保部门的消息印证了人们的感受:截至去年12月31日,2006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24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6%,比上年多7天,大气质量实现了连续8年改善。
北京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坚决淘汰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快市区污染企业的搬迁调整。2006年5月,首钢2号焦炉停产;7月,北京炼焦化学厂全面停产。同时,北京五大燃煤电厂按照奥运倒排期要求,也加快了脱硫、脱氮和除尘的深度治理工程。
燃煤是北京首要的污染源。北京从改善能源结构特别是燃料结构入手,控制烟尘、二氧化硫等燃煤污染排放量。北京市的机动车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尾气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北京逐步严格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同时加快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的更新淘汰,累计更新淘汰5万辆老旧出租车、近1万辆老旧公交车,4000辆天然气公交车投入运营。
作为老工商业城市,天津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环境污染比较突出。天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每年产生的50多万吨钢渣、240多万吨粉煤灰得到100%的综合利用,近百年堆存的2400万立方米碱渣,被建成占地33万平方米的紫云公园,成为国内首个利用工业废料建设的环保型公园。水资源循环利用初具规模,全市完成再生水回用工程19项。在改燃清洁能源的同时,天津广泛利用太阳能、沼气、地热等新能源,太阳能洗浴、供暖已初具规模,地热采暖利用规模达940万平方米。2006年,天津成为唯一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直辖市。
2006年,沈阳成功举办了世界园林博览会,全年良好以上天气达到320天。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沈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沈阳市按照有进有退原则,大规模整合相关产业,淘汰落后企业,限制重污染企业,集中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企业。2001年以来,全市关停、搬迁污染严重和效益低下的企业600家,120余家企业实现清洁生产。
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削减污染“存量”
2006年,上海市环保投入资金超过300亿元,占同期该市生产总值的3%左右。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河道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7%。
上海市中心城区立足于基本实现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的目标积极推进污水厂网完善工程,其中污水治理三期完成管道铺设42公里。郊区10区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已开工建设,共完成污水管道约400公里,列入2006年计划的河道整治工作已全部启动。目前列入计划的11个电厂脱硫项目按一厂一方案稳步推进。
上海按照“一厂一档”要求,通过核查,完善了水和大气重点污染源数据库,掌握污染特性和排放规律。依法处罚了4家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查处了19家大气污染物超标单位。
成都市从2002年起对中心城区水环境进行治理,包括街道雨污分流、城区河道整治,建设两个10万吨和一个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成都市政府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兴蓉投资有限公司,政府先期拿出了4个亿作为启动资金,随后公司开始与银行合作以市场化的方式向社会融资、贷款共60亿元,用于两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成都市首创了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建设的新模式。
4个亿撬动了60个亿,3年干了10年的活。成都市3年内完成了1000多条街道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3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14个郊区(市)县也相继建成10个污水处理厂和16个垃圾处理场,农村面源污染采取了户集村收县处理的方式,使全市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3万吨/日,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