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吴江平望镇,面朝荡漾湖波的新世纪文化广场让人吃惊。这里既有露天活动场所,也有功能齐全的影剧院、展览厅、阅览室,人们足不出镇就可以直接享受到各式文化服务。集邮、书画、灯谜、文学……镇上自发组成了13个文化协会,会员多达千人。
其实,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场所2006年已经遍布城乡各地,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少儿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几乎天天不断,并且越来越讲究质量。
扎根民间 深入人心
造就自己的品牌
如今,群众文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街头舞会、吹拉弹唱,而是历史文明、社会风情、生活状态积淀后的艺术体现。这些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考验,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天长日久形成品牌,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大景观,甚至是旅游项目。
在湖北武汉,黄陂的“木兰文化节”、“舞龙大赛”,蔡甸的“莲藕节”和江夏的“百花奖”大赛等,都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活动。55岁的童爱武还自己创办了全省首家民营文化艺术沙龙——洪山区青菱文化艺术中心,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老人文化艺术节上,艺术中心的节目获得金奖。
深圳三年一届的“少儿艺术花会”、两年一届的“鹏城金秋”社区艺术节以及“深圳读书月”、“外来青工文化节”等,都成为深圳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
兴建场所 提供空间
享受先进的设施
如今的群众文化场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群众艺术馆、街心花园,各种大型群众文化场所,正成为各地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文化场所大多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绿色覆盖,为城乡人民提供了情绪排解、艺术熏陶、自娱自乐的地方。
据北京文化局长降巩民介绍,北京在2006年建成了石景山游乐园露天剧场、雕塑公园露天剧场和玉蜓公园露天剧场,另外7个露天剧场也将动工。北京18个区县还将陆续出现一批奥运文化广场,政府对每个文化广场资助150万元,配备现代化的灯光和音响等设施。
2006年10月25日晚,第二届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展示活动在江南小镇——浙江杭州萧山临浦举行。我们在展示中可以领略各地文化广场的成就:北京东城钟鼓楼文化广场、南京汉中门文化广场、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CBD广场……有专家认为,文化广场正在成为我国群众文化的主要活动场地。
沟通感情 体现爱心
建设和谐环境
江苏文化馆研究员戴珩常年研究群众文化。他认为,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人们在表演、创作、展览或是自娱自乐中更加注重相互交流和沟通感情,更加注重服务农村、服务城市的外来打工者,为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助互爱,改善邻里关系,提供了渠道。
在江苏吴江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几十万外来打工者一直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让当地人听到心底的倾诉,了解了他们。黑龙江牡丹江市的农民文艺汇演每晚都以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吸引五六千人驻足观看,内容也在树立新风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上做文章。
改革机制 转变思路
形成公共的文化
回顾2006年全国群众文化发展,可以说,国家和各级文化管理与服务机构起到了引导、推进、打基础的作用。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司长张旭说,2006年,全国已有375个群众艺术馆,2851个文化馆和38362个文化站,成为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
2006年也是群众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各地文化馆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改革方案。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坚持文化馆公益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已经成为社区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原创基地、文化培训中心、示范中心和指导中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面向群众的文化创新工程,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截至2006年12月底,已建成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6700个。
送书下乡工程、流动文化车项目……这些工程都为基层,尤其是广大乡村的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注入了活力。
《人民日报》 ( 2007-02-03 第05版 )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