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中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尽管沙尘暴近几年来频繁造访中国北方地区,但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任国玉介绍,自有观测记录以来,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
“当前人们一般的感觉是,沙尘暴越来越多了,危害也越来越大了。
任国玉介绍,中国气象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就对包括沙尘暴在内的各类沙尘天气现象进行规范化的地面观测。根据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北方各地经历的沙尘暴日数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之间是很多的。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各地经历的沙尘暴日数呈现稳定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7年。此后,沙尘天气日数出现小幅回升,但目前仍明显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更少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平均数量。“因此,从近30-50年的时间段来看,北方的沙尘暴发生次数是减少的;但从近5-8年的时间段来看,它却是略有增加的。总体上看,自有观测记录以来,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任国玉说。
任国玉认为,人们现在之所以会产生沙尘暴越来越多的印象,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长期以来沙尘暴事件的减少,使得它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所忽视。当它在上世纪90年代末突然重新出现或增多时,人们的反应自然是不适应和不安,并形成沙尘暴造访从未如此频繁的虚假印象。
其次,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沙尘暴这种严重污染了居住地空气的现象一旦重新出现,现实与人们心理预期的环境质量的差别骤然增大,极易在公众心里形成它从未如此频繁的感觉。
再有,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和互联网的空前报道,为沙尘暴增多假象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更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没有机会通过电视和互联网这样的现代传媒给公众以如此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
“当然,观测到的沙尘天气频率减少的总体趋势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恰恰相反,公众的空前关注本身就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任国玉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