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连续多年创造发展佳绩———
邹天双石镇槐本报记者陈岳海不通高速公路,亦无铁路,偏远射洪却连续多年创造发展佳绩———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射洪大而强,成为全省丘陵地区先进县;
来自美国的客商惊叹,柳树小镇的沱牌工业园区内,竟有一大片现代化的企业集群;
去年遭遇百年不遇罕见旱灾,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35元,增加348元。
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的课题组,历经数月调研,写出百万字报告,认为射洪经过长期探索,“为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两次受命:破解丘区发展困局
川中丘区,这块广袤的红土地承载着全省60.4%的人口,经济长期滞后又苦无发展良策。
丘区之困,在于基础薄弱,矿产贫乏,人多地少。
丘区突围,需要探路人。射洪,因其典型的丘区特征,以及敢拼敢闯的精神,两次被省委、省政府选中———1993年被确定为“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2003年被确定为“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
从试点到示范,省委、省政府提出高要求,既要出成绩,更要为丘陵县区探索经验。
对此,射洪人深感既是机遇又是压力:连续多年高增长后进入平台期,新的困局需要突围。
快速完成调整,射洪发力冲高:2006年预计完成GDP88.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63%和50%。
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县委书记何大海如此总结射洪的突围路径。
工业强县:挺起县域经济的脊梁
2006年底,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天然气用气3亿立方米终于有了结果———这意味着在射洪建资源消耗低、规模大、效益好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有了资源支撑,该项目有望带来30亿元的年产值,相当于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40.5%。
县长谢代银介绍:“大集团、大企业战略将促使射洪完成第二次飞跃”。原有企业经重组和裂变,沱牌、美丰、银华三大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建成我国第一个节能环保的酿酒工业生态园、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居全省第二的纺织基地、占全国市场80%份额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企业……
“区域经济工业化、工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集群化、集群经济特色化。”这一重要方针,也体现在小企业的孵化上。政府投资,建成西部包装印刷城、小型纺织企业集中区,孵化了成长性极好的小微型企业40家,形成年产值近8亿元。
大企业支撑了“金字塔”的高度,中小企业扩大了“金字塔”的宽度,3年之内射洪工业产值增长54.1%。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2个国家级重点小城镇、6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将周边大量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全县非农人口比率达到28%,位居全省100万人口大县第一名。城乡统筹:幸福指数与GDP同增长
全省第一条由县级自筹资金修建的高等级公路———绵渝公路射洪段,如大动脉横贯射洪,串连了太和、柳树、金华等重要工业城镇和一批骨干企业,以及周边兴旺富足的文明新村,形成一条经济走廊。
公路两侧,随处可见果林掩映下的农家小洋楼,还有富足祥和的农民。近3年,射洪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数370元左右。
在射洪县领导人看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城乡统筹。
城乡产业统筹卓有成效,2006年全县与农业“联姻”的工业企业产值达6亿元,而龙头企业将“第一车间”设在农村,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
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统筹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生产条件差、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基于此,射洪县争取上级支持、拿出自身财政资金共2亿余元,撬动民间资金3亿余元,实施路通、水通、电通等“六通”工程,户有卫生井、家有沼气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八有”工程。
走进桅杆村农民杨成文家,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居室的装修,而是宽敞的浴室———在修建引水工程之前,这个村是一个不定期存在吃水难题的地方。在射洪,类似的因为城乡统筹而受益的农民越来越多。
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与GDP一同增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友好和谐———这,正是射洪县建设“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所要长期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