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今年是暖冬,可黑龙江北部的最低气温仍然徘徊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之间。风雪严寒中,记者一行踏访北疆边关,在与戍边官兵的亲密接触中,倾听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他们的情怀,心中时时翻腾起感动的浪花。
于是,记者边走边看,边想边写,遂成一组系列报道。今天刊登的是这组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编者
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四连24岁的哨长贾鹏飞太熟悉自己的连队了。尽管军校毕业后分到这里的时间并不长,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这座边陲军营就印满了他蹒跚学步的脚印。
他知道,连队旁边就是中国最北端漠河的“北极村”,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全年无霜期只有80多天,冬季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7摄氏度;他更知道,连队官兵在艰苦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2次,并被沈阳军区授予“艰苦奋斗模范连”荣誉称号。
2月1日,记者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四连。在高高的哨塔上,团政委刘长文把身高1米80的贾鹏飞郑重地介绍给我们。
这是个“一对好父子,两代戍边人”的动人故事。贾鹏飞的父亲贾永才曾是这个连的连长,小鹏飞当年与母亲随军,几乎是在兵堆儿里长大的。不幸的是,1991年8月9日,四连连长贾永才为救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父亲去世后,生活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孙国花为了供小鹏飞读书,自己有病连药都舍不得吃。2000年12月,她又把刚满18岁的贾鹏飞送到军营。
贾鹏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第二年就当了班长,荣立二等功,被省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并作为优秀士兵标兵保送上了军校。
2005年10月,孙国花的病情不断恶化。贾永才的一些老战友宽慰她:我们会照顾好鹏飞,等他军校毕业,想办法把他分配到条件好的部队或留在机关。但孙国花临终前却嘱咐儿子:到你爸爸战斗过的地方去,守卫好祖国的边疆。
“在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战斗,有什么感受?”
贾鹏飞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以前,我是受父母的影响入伍来到边防的;现在,我每与战友们巡逻一次,就对边防军人的理解加深一层,对父亲献身边防的情怀多一分崇敬。”
在四连,类似贾鹏飞这等经历的还有两个人。
一个是一排长刘坤厚。这位个头不高却精明强干的少尉军官,曾经是个机关兵。2002年报考军校时,他以661分的优异成绩被大连陆军学院录取,在校期间,连续3年被评为全优学员,以至毕业时,学校想让他留校任战术教员。能留在素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市工作,多少人求之不得,可刘坤厚却主动要求来到漠河。当时,他带了两麻袋书;如今,他收获了一个边防军人的满腔豪情。
另一个是新战士王继龙。他的二哥王继光是沈阳军区某通信总站战士,1994年冬在巡逻途中遭遇暴风雪,与另外两名战士不幸殉职。当时,王继龙只有8岁,他的大哥王继振接过烈士的枪,入伍来到弟弟生前所在部队,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副连长。2005年底,年满18岁的王继龙也穿上军装,来到更为寒冷的“北极村”戍边。临行前,父母对他的嘱托只有一句话:“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要向你的两个哥哥学习,在部队好好干!”
边关如铁,江山永固。一路踏雪采访,记者感慨良多。又一个春节快到了,沉浸在节前喜庆气氛中的人们可曾想到,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是怎样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保卫着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在北陲的风雪中,在漫长的边防线,新一代戍边人正在成长,他们从前辈军人手中接过的,既是神圣的责任,更是不变的信念。
(本报漠河2月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