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韩笑
第X号病床
记 者 江 武 通讯员 沈荣林
酒后驾车的人,一旦出了车祸,伤势往往比较重。这是因为酒后驾车所造成的撞击更强,还是人在喝酒以后更容易受伤呢?
市二医院脑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姜启周刚刚完成一项课题,证明在相同撞击强度下,“喝了酒”的大鼠受伤更重。他推断,人也是如此。
市二医院地处城北,是该区域的交通事故救援中心,车祸病人很多。
“凡是喝了酒的总是比较麻烦,损伤重,而且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手术时不易止血。”去年,姜教授用40只大鼠做试验,来验证这个临床常见现象。
30克的玻璃球
砸在老鼠头上
至少相当于人挨了一板砖
大鼠分成四组。
A组:10只,打击组;
B组:10只,酒精组;
C组:10只,“酒精+打击”组;
D组:10只,对照组(即不做任何处理)。
“打击”采用国际通用的一种叫Feeney氏的“打法”——将大鼠固定,麻醉,钻开其颅骨暴露脑部;让一颗30克的玻璃球从30厘米高处自由落体,砸在大鼠的大脑上。美国科学家Feeney于1981年创立了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它以老鼠作为实验对象,以戊巴比妥(一种麻药)麻醉老鼠,先钻开颅骨暴露脑部,然后利用“自由落体”原理,即用一定重量的物体(如小铁珠)在一定高度自由下落,直接落到老鼠大脑上,造成老鼠的脑损伤模型。这一动物模型也可选择猫、狗等动物进行,也可根据不同需要任意设计自由落体的高度和重量,具备了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规范性、可变性和可重复性,为那些无法在人体上直接实施的试验创造了条件。目前这种方法已成为医学界研究颅脑损伤时最常用、最经典的方法。姜教授解释,30克物体对大鼠来说不算轻,因为它的体重只有220-250克。相当于在人身上,至少是一块板砖。
“酒精+打击”是给大鼠先灌含量为37.5%的酒精,按每100克体重灌1毫升的标准,每只大鼠灌2-3毫升(记者注:这个量不小,按国际通行的酒精计算方法,相当于一个70公斤重的人,大约喝了1斤4两38度白酒)。再用同样方法打击。
半小时后,分别测定大鼠血清中β-内啡肽的含量——它是一种存在于血液和大脑中的物质,通常用来衡量脑损伤的程度。大脑受伤后,它的含量增高,并和损伤程度成正比。
研究发现,“酒精+打击”组的β-内啡肽含量最高,是单纯打击组的121%。
姜教授在课题报告中写道:“急性酒精中毒后的创伤性脑损伤,约占所有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的7%左右。由于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急性酒精中毒后的创伤性脑损伤病人伤前已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遇意外创伤事件,往往缺乏自我防御保护能力,或应急处置不当,与普通创伤性脑损伤相比,往往伤势较重。
“人们也注意到,创伤程度类似的创伤性脑损伤病人,伤前有饮酒史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也更高。尽管有人对这种现象的机理作了一些研究,但其确切原因目前尚不能肯定。”
脑外科是市二医院的一个大科,主要是因为市二医院是杭州市整个城北片区的交通事故救援中心。脑外科每年接诊重型颅脑伤患者100例左右,因车祸引起的约占一半。不过,车祸中四肢骨骼和脊柱受伤还是最多的,所以市二医院的骨科病人比脑外科还多。
姜教授说,除了提醒汽车驾驶员外,还要提醒骑电动车的人,也不要酒后骑车。两者道理是一样的。与机动车相比,骑电动车一旦出车祸,受伤显然会更严重。
2006年,杭州涉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共62起,造成63人死亡,死者多为电动车驾驶人。
以下是市二医院脑外科去年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数据分析:
2006年共收治重型颅脑伤患者122名,男女比87∶35,平均年龄38±9岁。其中车祸导致者64名;
64名患者中由于酒后驾车导致车祸的25名;
25名患者中,伤前曾饮酒的21名;
21名患者中,死亡3人,重度致残3人(指基本丧失生活能力者),轻度致残10人(指生活能力有某些缺陷者)。
同样程度的脑损伤
喝过酒的死亡率、致残率更高
酒后驾车不行
酒后骑电动车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