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引领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任教3年的政策已在湖北省实施了一个周期,此后,这个不断为乡镇学校注入活力的服务群体,每年将保持在3000名左右执教于全省农村的教育一线。尽管这些大学生的动机不尽相同,但他们把自己的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连在一起的选择,以及为农村孩子全面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仍受到了所在学校、当地政府、乡镇村民的认可。
作为普通本科毕业生,他们上岗前仅仅在省城经过了两周的专业培训,便能把青春激情成功地演绎在跨学科的兼课中.农村孩子渴望成长的心愿被他们唤醒的速度,连他们自己也始料未及。坊间有评论说,当初为这项政策设计的三大目标已初见成效:农村孩子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到农村的大学生收获到自己的人生财富,农村合格教师补充机制显现雏形。
其实,这些大学生如此立竿见影地赢得农村孩子的喜爱并非偶然。因为他们所投身的教育环境,正面临着由教师的结构性短缺而引发的“断层”危机。
迈入21世纪的农村,初中生入学人数持续走高,教师缺编问题日益突出。在许多农业大县,年净增新生达一两万之多,缺编教师数以千计。不少地方为撑过缺教师的窘境,要么把百八十名学生合在一个教学班上课,要么超低价聘请临时性的被称为“教师一族中的农民工”的代课教师。尽管如此,“有课本没老师”的尴尬还是难以避免,尤其是外语、计算机教师奇缺,根本开不出这些课的学校不在少数。
缺编是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村教师编制主要依据当地(县级)财政承受能力而定,因此从一开始就定得偏少,在乡镇初中校,一名教师每周上二十多节课并不罕见,考虑到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工作量繁重却收入菲薄,使年轻的合格教师流失,“高龄”和不合格教师比比皆是。正由于此,许多村民才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再抱有希望。
大学生执教赢得农村孩子的喜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农村中大量不合格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上存在的差距。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且不论新课标对教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新要求,就连达到教得正确、讲得明白、完成常规性教学任务这些低标准都有困难的不合格教师还大有人在。他们的学识和能力匮乏,教学兴趣和动力不足,其中不乏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者,只是年复一年地起着“误人子弟”的作用。
大学生执教赢得农村孩子的喜爱,犹如一个满怀忧患意识的注脚,昭示了农村教师奇缺的现实情况。比如多年以来,学历层次背后的文凭掺水、专业职称背后的职称贬值,早已成为众人皆知的社会问题。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所谓的“教师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所遮掩的便是“乡镇学校教师多为民师转正”的真实。
如果说科学决策的基础在直面真实,那么大学生执教赢得农村孩子喜爱,更是一种使人如梦初醒的警世教育。它促使人们反思:我们“是否一直高估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