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弘扬民族精神是这幅画的灵魂所在!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历时11年的创作全过程。”昨天上午,南京2006年十大文化名人、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简称《公元》)的作者陈坚,在谈起创作感受时对记者说。
这幅画表现的场景是,1945年9月9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战区举行受降大典的历史瞬间。
1976年,陈坚从部队业余创作岗位上调入南京军区专业创作岗位。巧合的是,其画室就在当年中国战区受降大典旧址的楼内。11年后的1987年,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他又“巧遇”了《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书中刊用了一篇中国战区受降大典的新闻稿《日军签降一幕》(9月9日航寄自南京)。陈坚告诉记者,这两件事促成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他的创作灵感,长达十余年的创作情结由此发端。
陈坚从小就喜欢画画,创作过油画《淮海大战》、《碾庄圩歼灭战》等。多年的创作实践,使他具备了驾驭大型军事历史画的能力。
“6米×2.2米的巨幅油画《公元》,是我从事创作以来最重要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影响力较大的一幅。”陈坚说,整幅画共有人物190余个,几乎和真人大小相当,画面视觉冲击力较强。
1993年,陈坚开始了《公元》的创作历程。从画面构成的纪念性入手,他设计了三个空间层次。中日双方——战胜者与投降者,是主体部分,为一度空间;观礼者——中外宾客和部分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组合为二度空间。该空间强调某种气氛,旌旗林立,咄咄逼人;庄严雄伟的受降旧址建筑和手持中、美、英、苏国旗的仪仗兵组成一定象征意义的三度空间。
“作为画面主体部分,一度空间中的受降席和投降席上的人物是整个作品的重中之重,也是画面的点睛之处。”陈坚说,为正确处理好这些人物的神情表现,他翻阅了众多相关资料,如双方主要人物的传记,历史相关图片,事件本身的文字资料等。“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当时身份是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依据历史资料,我的设计是,他是以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情来担当受降主官的身份的——其左手轻拨桌面是否说明了内心的骚动不安,而直立挺拔的姿态又不失风度地展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威严。”他介绍,至于7名日军代表,则直接沿用历史情节,通过行鞠躬礼来刻画他们当时的心情。
《公元》属历史题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极其严肃。“通过正面纪实手法来表现这一重大事件是唯一可取之道。”陈坚说,围绕该画纪实性创作风格,他依据众多一手历史资料,对画中所有艺术形象都一一作了研究。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幅画获得了如潮好评,获得了2004年全国美展油画类唯一金奖。 南京日报记者 许震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