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5日电(记者毛晓晓熊金超) 八铺街社区的吴天祥小组从探索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方式入手,用“爱心求助铃”“帮扶链”为纽带,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区,奏响了一曲社区居民相互关爱、相互帮扶的和谐的交响乐。
| |
地处武汉市武昌区白沙洲街的八铺街社区,是武汉市的老城区,低矮破旧的房屋住着2000多户居民,其中316户是低保户,下岗、失业人员占八成,同时老年及残疾人口偏多,是武昌区有名的“困难街”和“上访街”。
从1997年开始,由5名社区干部组成的吴天祥小组就坚持轮流为社区的11位孤寡老人做饭洗衣服,但难免有突发事情通知不及时的情况。2000年,组长彭友珍受到“门铃”的启示,给11位孤寡老人全部安装上了“爱心求助铃”。一次,胡华山老人突发高烧,小组成员王胜元听到铃声,急忙赶到胡爹爹家,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胡爹爹说:“是爱心求助铃救了我的命!”
八铺街的吴天祥小组把当时的164名成员划分为7个责任区,并签订了32份“责任协议书”,和特困群众“结亲”,帮下岗职工谋职业、谋生路。下岗职工万翠华离异后,独自带着上大学的女儿生活,她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工厂效益不好,医药费报销用几百条毛巾冲抵。小组成员知道后,推着三轮车,拿着喇叭走街串巷帮她叫卖,几天功夫几百条毛巾就销售出去了。万翠华捧着毛巾换来的现金,哽咽地说:“这样的小组,帮人真是帮到心坎上!”
“三四年前八铺街社区的发案率高,上访要福利的人多,区领导只要来八铺街现场看,就要被反映问题的群众团团围住。”白沙洲街工委书记杨合平说,2006年,八铺街社区没有居民上访,110报警的发案率也比上年下降了39%,是白沙洲街几个社区中降幅最大的,靠得就是“帮扶链”。
虽然八铺街社区没有物业管理,但看似零散的居民,心却系在一起。社区前年开始过年办“爱心宴”,请社区的11位孤寡老人吃团年饭,当时有20多名社区党员报名每人做一个菜。吃饭当天,却有71人端来自己的拿手菜,而且怕菜凉了,不少人自觉轮流端菜,给老人奉上了一顿丰盛的“流水宴”。有人说:“老人牙口不好,我的菜可是头天晚上就开始炖了的。”现在,每年参与社区主办的“爱心宴”的已经不仅是党员,不少低保户家庭也自发自愿要求参加。
虽然八铺街社区的居民并不富裕,但“爱心铃”“帮扶链”和“爱心宴”成为拉近邻里间关系的纽带,既化解了不少社会矛盾,又增进了社区的和谐氛围。社区调解员介绍说,社区矛盾调解数量也从2004年的160起,下降到了2006年的90起。八铺街社区近几年在白沙洲街几个社区的民政、社区建设和服务以及社区文化等的综合考核中,每年都名列第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帮助孤寡老人的生活,从去年10月开始,社区给每个孤寡老人发了红色的丝巾,以防“爱心铃”没人应的时候,可以系在窗上或是阳台的栏杆上让大家都能看到。社区还发动不少在社区做小生意的外地人作为志愿服务者,将志愿服务分类,推出电话服务卡,发放给社区的老人,让他们有理发或修鞋需要的时候打电话,并可得到优惠甚至免费的上门服务。
去年,社区又将“爱心铃”延伸到特殊家庭和失业人员家中,并为求职困难的四五十人办起5家早点摊位,为40户特困家庭承接了半成品加工的活,人均月收入达到180元到200元,大大缓解了他们生活的困难。
在“爱心铃”的感召下,很多受到社区帮助过的低保户和下岗职工又成为社区志愿者,使得吴天祥小组由当初的3个发展到了21个,成员由1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
74岁的曹会才夫妇是在郑州退休的中铁十四局职工。前几年,其在武汉市教育部门工作的儿子身患重病不幸去世,前来武汉帮助儿子料理后事的老两口看到社区和睦的邻里关系,便在儿子留下的房子里住了下来。说起邻里关系,面色红润的曹会才老两口来了精神,“这里住的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大家关系都特别好,经常往来,一起晒太阳聊天,互相帮助,谁家没人就帮着照顾。如果外出遇上下雨什么的,即使家里晾了衣被也不用担心,因为不用打招呼,邻居就会帮忙收拾妥当。”
社区吴天祥小组组长彭友珍说:“社区工作天天面对的就是群众,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让我们社区居民在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中,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乐趣。”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