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2月5日电(记者董践真)辽宁省实施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不仅盖起了6300余座高质量的新楼房,而且通过棚户区改造,形成一种促进和谐发展的“棚改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 |
辽宁人这样概括“棚改精神”:重视民生的为民精神,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同心同德的协作精神。正是在这种“棚改精神”引领下,当地出现了许多感人的“镜头”和故事。
政府与百姓“心贴心”
拆迁,曾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辽宁的棚户区改造尤其难。因为,这里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困难群体,拆迁中一系列的矛盾、问题更是异常复杂和难于处理,所涉及的34.5万户人家,家家盼着住新房,但事到临头,又常常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为解决拆迁中的问题,辽宁省3万多名党员干部不辞辛劳,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户的拆迁动员工作,力求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居民家中。从省里到市区,各级机关党员干部“各负其责、一抓到底”。这一“包干责任制”不但使棚改工作迅速推进,而且使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做到了“心贴心”。
在拆迁动员工作中,党员干部怀着爱民情深入社区,有的遇到“铁将军”把门,有的遇到“热土难离”的老居民户,还有的要面对心存疑虑者,一次次去做说服工作,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直到群众对政策完全理解为止。
当时,抚顺新地号棚户区负责低保户的詹丽萍患肺癌正在住院接受化疗,为了推进拆迁工作,她不顾个人病情毅然走上一线:“我了解情况,跟他们也熟悉,我去说服!”她在同事的搀扶下逐个访问低保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1户“钉子户”终于高兴地签下了搬迁协议。
为了让那些棚改中最困难的群众顺利住上新楼房,辽宁省党员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纷纷捐款捐物,所捐资金总额达6168万元,捐赠的物品更是不计其数。
党员干部的真情换来棚户区百姓的感动,百姓更加信任政府。辽宁棚改使百万人大搬迁,又大回迁,创造了“和谐拆迁”的范例。
棚改中的故事感人至深
在辽宁棚改中,出现了许多知难而进、埋头苦干的感人事迹。
2005年冬季,阜新供电公司为了让城南棚户区53栋楼和海新棚户区9栋楼的居民,在当年12月20日前按时入住回迁,每天供电工人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那时阜新的最高气温只有零下5℃,而施工所用的电缆在低于零下5℃时外皮会发生脆裂,需要在电缆外加装保温层,但这样做又会影响施工进度。
怎么办?当时,现场的100多名供电职工纷纷把自己穿着的棉大衣脱下来,裹在施工电缆上,以保证电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铺设。他们互相鼓励,一名职工说出大家的心声:“能让棚户区百姓早一天住上新楼房,我们乐意这么做。”寒冷的冬季,手一伸出来都会冻得通红,可供电职工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直到把电缆全部铺设完毕。
奋战在棚改一线的锦州市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安置有限公司副经理汤吉敏,用生命谱写出棚改工作中的动人乐章。拆迁中,他事事想在前,干在前,直到拆迁后期身体难以支撑,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食道癌晚期时,仍对组织提出唯一的要求:“希望能够替我保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临终前一天,他还让家人推着他,到棚改施工工地看了又看。
运转之协调令人称赞
辽宁省棚改速度之快,效果之好,百姓满意度之高,是当地各级政府全力拼搏的结果。
在棚改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仅抚顺市就召开了协调调度会129次,及时议定各种具体问题2400多个,一些政府部门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研究棘手难题。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下,迅速提高了办理棚改中各种事务的效率。
棚改中,抚顺创造出40天拆迁推倒40万平方米的“抚顺记录”,各市创造性地工作,由此形成了引人注目的“辽宁记录”:仅21个月,120万名棚户区拆迁居民搬进了新居。
辽宁用“棚改精神”打赢了“棚改攻坚战”。现在,辽宁人继续以“棚改精神”进一步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书写着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