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市临汾街道的韩建华这些天特别高兴,因为他刚收到了社区救助管理所送上门的免费服务卡、上网卡和阅读卡。临汾街道敬老院84岁的孤老朱阿婆不仅得到免费护理,街道干部还为她带来一位朋友——陪聊员杨阿姨。
临汾街道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上海十大新村之一。近年来,这个街道以“安静优美、安居乐业、安定团结”为抓手,积极构建和谐社区。眼下,为了让辖区每一位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街道工作人员正逐户走访,送岗位、送服务、送关怀,把冬日暖流带进居民心坎里。
以安静优美为切入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临汾街道地处上海市闸北区最北端,辖区面积2.12平方公里。原先,社区内个别地段“垃圾成山、蚊蝇成群,居民见了掉头转”。
“群众生活中的难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以营造“安静优美”的社区环境为目标,街道干部带头铲垃圾、清楼道、除杂草、搞绿化。同时,抓住“清洁闸北”、“楼道革命”的契机,临汾街道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排摸梳理,制订解决疑难问题的专门工作方案,对社区的1653个楼组进行全方位整治。
硬件改善了,管理也得跟上。临汾街道将派出所、城管等6个职能部门的59名执法管理人员及市容协管队等13支协管、社工组织的117名工作人员,均匀配置到4个街区次网格责任区,建成全天候实时监控系统、网格化指挥受理中心和计算机信息平台,管理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
如今走进临汾社区,小区内绿荫成片,鸟语花香。居民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小区“绿如茵、花似锦,出楼就见公园景”。
以安居乐业为支撑点,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不久前又失业的李女士想再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当她走进临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发现原先繁琐的手续没有了。带着相关证明,填写一张民政救助申请,不到20天,中心工作人员就将低保手册交到了她手中。
“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必须保障民生,努力提供专业化服务。”临汾街道党工委书记韩志强说。
从去年4月开始,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运用“一口式”服务软件系统,将社区近6万居民和6000余名来沪人员的信息资料一网互通,将劳动、民政、医保、计生、社保等部门的信息与事务受理归并,原先独立运作的七大类服务内容整合为目前的132项事务,实现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服务流程。
随着辖区居民逐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他们对社区的依赖性日趋明显,这既给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活力,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此,街道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项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营造和谐的社区大环境。
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自2005年2月投入使用以来,每天有近千人次参与到文化教育、文明礼仪、科普和娱乐活动中,成为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基层文化阵地。中心还引进茶艺、动漫、园艺专业工作室,提供书画、摄影、剪纸等群众文化展示平台,培育了86支文体团队,形成了“政府为主导、社团为主体、群众为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以安定团结为落脚点,人与人和谐相处
“笃笃!笃笃!”一天半夜,社区居民老王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刚认领了党员责任岗的老王夫妇急忙披衣下床,赶到对门管老伯家。
原来,84岁的管老伯突然发病,老伴半夜来敲门求救。老王夫妇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陪同管老伯赶往医院。直到早晨7点多钟,老人脱离危险后,老王夫妇才放心回家。
自2005年起,临汾街道试点党建“三三制”,即划小基层组织设置,有3名以上党员的楼组(楼群)建立党小组,3个以上党小组设立党支部,居民区支部数增加77个,党小组增加到620个,骨干增加518人。楼里单独成立党小组后,党员将楼道、楼层作为自己的责任区,将义务巡逻、文明创建、帮困结对等作为自己的责任岗。
在完善党组织覆盖的同时,临汾街道还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目前,临汾街道活跃着39支志愿者服务队、6000多名志愿者。“红十字老妈妈”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平均年龄63岁,她们到临汾社区老年医院为“临终安宁病房”的病人服务,被称为“爱心使者”。“银话坛”的创始人薛善良9年义务为老人讲课104期,谈形势、说养生、议道德、讲风尚,深受银发老人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