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行宣判,全体起立,通过刚才的庭审,合议庭充分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对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经合议庭评议,现在进行宣判……”北京市监狱服刑人员陈某扮演的“审判长”宣读“刑事判决书”。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生的辅导下,完全由北京市监狱32名服刑人员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和法警等角色,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模拟开庭审理了3起刑事案件。
记者昨天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了解到,1月29日至1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32名大学生与服刑人员进行法律交流活动,将《法律诊所》的社会实践活动搬到北京市监狱。大学生与服刑人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问卷调查了“认罪悔罪、心理矫治、法律意识、劳动改造、服刑生活、与外界接触”等107项,内容涵盖服刑人员在改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大学生王刚说:“这套问卷得到了社会学家、法学家及监狱警察的大力支持,问卷设计长达半年。”
作为此次法律交流活动的“重头戏”,大学生与服刑人员分成3个小组,采取一对一的全程辅导,围绕着模拟的绑架案、盗窃案、抢劫案等刑事案件进行讨论。“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唤醒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服刑人员,为服刑人员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学生与服刑人员的平等交流,服刑人员可以换位思考,吸取到生动的法律知识,提高了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姜老师说。
据悉,今年北京市监狱的帮教重点侧重于文化帮教,让服刑人员真实地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