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实习生王欢
本期嘉宾:湖南省博物馆原文物修复员
张欣如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徐海瑞
友情支持: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
本报长沙讯在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中,有一件商朝酒器——牺首兽面纹圆尊。40年前,被当时的文物修复员张欣如发现时,圆尊还是大小不一的废铜片。
“那时候,我会经常去涂家冲的废铜收购站转转,看有没有什么宝贝。”昨日,已经88岁高龄的张欣如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工作经历,颇有感触,尽管曾经亲手恢复包括人面纹方鼎在内的多件青铜器,但让他最难忘的,还是牺首兽面纹圆尊的修复过程。
1962年的一天,张欣如和往常一样来到涂家冲的废铜收购站。“废品站把从各个县收来的破铜烂铁都堆在一起,十几个工人正按照铜、锡、铁等品种进行分类。我站在一边看着,突然发现一个铜片,上面的花纹像是商朝的,我就马上拿起来。”仔细端详铜片上的纹饰后,张欣如觉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
随后,张欣如决定使文物恢复真身。为了这个“浩大”的工程,张欣如聘请搬运工把废铜搬回博物馆。张欣如挑出200多片铜片,开始修复拼合工作。两个多月后,牺首兽面纹圆尊终于露出真面目。现在看来,圆尊高73厘米,口径61厘米,是同类型中最高的一件。腹部有3个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肩、腹部和圈足上饰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纹饰粗大,特别是其地纹,比一般铜器上的地纹要粗大。根据专家考证,牺首兽面纹圆尊应该是在岳阳华容县出土。
相比羊方尊等中原“舶来品”,牺首兽面纹圆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造”,体现了商朝晚期湖南地铜冶炼工艺。张欣如推断,牺首兽面纹圆尊应该是在湖南本土制造,展示了湖南青铜工艺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