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据路透社5日报道,在北京市中心一间工作室里,杨福喜静静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削用于制作弓箭的竹子。他制作弓箭所采取的工艺与其祖辈在300年前所用的没有两样。而在窗外,北京现代都市的喧嚣与这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是杨福喜接过这门生意只有8年。他原本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后来开了一段时间出租车,但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就做起了弓箭生意。
现年48岁的杨福喜是京城老字号“聚元号”弓箭铺的唯一传人。他的祖辈过去一直为清朝的达官显贵制作雕工精美的弓箭。现在,陪伴他继续传承这门工艺的只有一群小猫。
他非常担心这门手艺会在他死后失传。他说:“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苦差事,吃不了这种苦。”他未能说服19岁的儿子加入这门家族生意。“他一天到晚不是睡觉就是玩电脑”。也有一些年轻人跑来学艺,但他认为他们不是学这门手艺的材料。
这位弓箭艺人眼睛弱视,穿着开襟毛衫,头发蓬松凌乱。向他订购一套弓箭要付3800元人民币,大大高出普通中国城市居民的月均工资,甚至高于富裕的北京市民的月工资。
最初,杨只是作为爱好,出售打猎用的弓箭,每套几百元。现在杨已经有了固定客户,他们都是当地的一些收藏家和这方面的狂热爱好者。
外国买主也瞄上了杨的工作室,他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购买可以挂在壁炉上方的摆设。杨说:“买我弓箭的外国朋友来自三四十个国家。许多人利用这些弓箭去打猎。”
买主需要有耐心:做一套弓箭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杨手里有长长的订单。杨说:“顾客需要提前一年预订。”
然而在中国,传统工艺能像杨的生意这样火爆的并不多见。目前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工艺随着艺人和匠人们的逝去正在逐渐失传。虽然外来需求使中医和中国美术品受到激励,但一些不太赚钱的艺术,如木制玩具、折纸、铁艺和花丝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举措导致许多工厂倒闭,也殃及这些传统工艺,此外中国公众已经对传统工艺失去了兴趣,而转为对现代化消费品趋之若鹜。
杨的工作很艰辛,迄今他已做出约300套弓箭。他要从江西运来竹子,从泰国购买水牛角,然而他仍乐此不疲,因为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和他热爱的事业。杨说,“无论赚不赚钱,只要能维持下去,我就会做下去”,“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杨至今还未选定可以传授手艺的徒弟。他说:“我们选人非常苛刻。有一点是必须要具备的,那就是徒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品,不能钻进钱眼里。”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