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环境金融杂志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额已达到94亿欧元,“碳已变成一种真正的商品”。2月6日,联合国驻华最高官员表示,中国和联合国正致力于在北京成立首个发展中国家碳交易所,此举可能使北京成为全球“碳排放信用”交易的一个重要中心。
当天,联合国开发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及科技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启动会。该项目把实现联合国确定的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和通过全球合作促发展等千年发展目标与减排温室气体和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碳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联合国在华常驻协调员马和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立北京碳交易所,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科技部和发改委达成的一项碳金融举措的一部分。他表示:“我希望今年就能启动——越快越好。”据联合国方面表示,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为该项目的主要资助方。
所谓“碳交易”,是一种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工业化国家可据此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支付费用,用于减少后者的二氧化碳排放,减排的额度则可以算在付款方账上。而各国的排放额度是经由谈判,通过《京都议定书》签订的。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去年头9个月,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信用交易约为30亿美元。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信用”的41%。
目前欧洲已有几家碳交易所,美国芝加哥也设有一家,但市场仍很零散,许多交易是在交易所外通过经纪人或是在公司之间完成的。如果北京碳交易所获得成功,将会与在欧洲和美国成立的私营碳交易所形成竞争,并有助于进一步开放利润丰厚的中国碳排放信用市场。
当前,许多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都在试图向中国购买减排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后碳交易价格肯定呈现上涨势头。如果美国加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会进一步向上拉动价格。因此,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谈判中掌握主动,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据了解,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购买碳排放额度的动力,是因为他们的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从其他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配额要比花费大量资金改进工业技术减排合算得多。因此,发达国家更愿意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间接获得排放配额。
2月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共同建立的一个为期3年的示范项目在北京启动,这一总投资为170万美元的“促进中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碳基金项目”将成为在中国西部地区帮助减轻贫困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径。
该项目将在中国的12个省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这些中心将作为国际投资机构与地方合作伙伴之间的桥梁,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迈出“绿色投资”的第一步。项目旨在为在中国扩大碳市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能力建设和政策建议。(李梅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