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系统总结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和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加快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哈尔滨实际,反映了时代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意愿,是今后一个时期哈尔滨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哈尔滨发展历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大会审查通过的《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系统总结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和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加快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时代要求,符合哈尔滨实际,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回应了全市人民盼发展、求和谐的美好愿望,表明了市委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定信念,是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的行动纲领。
一、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明确城市发展基本走向
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是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和路径的重要前提。《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牢把握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要求,鲜明地提出“把哈尔滨打造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更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依据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报告》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牢牢把握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提出了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表达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价值追求,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这一重大飞跃,是在清醒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客观看待哈尔滨市改革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现的。回顾过去的四年,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社会日趋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切不容置疑地告诉人们,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这样的社会现实,《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哈尔滨的全面振兴,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三个适宜”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承载着新的发展理念,像一面旗帜,如一座灯塔,引领着全市上下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上,向着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高歌猛进。
城市发展新特征———创新发展思路的基本遵循
认清城市发展特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是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的基本前提。今天的哈尔滨,“正处在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和市场化完善的新时期”。面对工业化转型新阶段,哈尔滨市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但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不大,竞争优势不强,质量效益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带动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的新跨越;面对城镇化加速新趋势,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和融合度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现形式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合理转换。面对市场化完善新进程,哈尔滨市的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场运行、竞争的秩序逐步规范,但市场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有鉴于此,《报告》明确提出:“要自觉地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增长模式从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转变为高效、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增长动力从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质的提高;城市发展目标从过去偏重经济功能,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三个转变”,清晰地标明了城市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未来五年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必将引领全市上下踏着时代的鼓点,走出一条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人民群众新要求———调整城市发展目标的价值追求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正在从“偏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时下,人们谈及城市的发展,不再仅限于广场宽阔、楼房林立、商业繁华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程度、生活质量提升幅度、幸福指数达到的高度以及老百姓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实践的“热度”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报告》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坚定地指出:“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把“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三个适宜”的终极目标,用浓厚的爱民之心、深切的为民之意诠释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体现在经济方面,人们迫切希望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体现在政治方面,人们深切期盼充分享有宪法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发挥当家作主的作用;体现在文化方面,人们热切期待享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们真切期望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问题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不再为找不到工作、看不起病而发愁,不再为喝不上干净水、吃不上放心肉而担心,不再为谁来养老、靠什么养老而忧虑。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报告》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适时调整、修订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同时也就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理解、赞同、拥护、支持的基础上。有了如此广泛而又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适宜”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二、科学确定奋斗目标,昭示城市发展价值取向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报告》把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把哈尔滨打造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哈尔滨、如何建设哈尔滨”的战略追问。
适宜创业: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关键
创业是城市兴旺发达的内生动力。《报告》明确指出,“‘三个适宜’的关键是适宜创业”。这是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东北亚中心城市,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要继续推进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抓住创业这个关键,努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报告》提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政府服务优良、企业诚信经营、劳动者充分就业、投资者安心兴业的现代化大都市”,对“适宜创业”作出了明确的工作部署。按照《报告》的要求建设适宜创业的哈尔滨,就要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信用水平,为创业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要以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法治政府为目标,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降低创业成本,为人们安心立业、顺心创业搭建优良的服务平台;就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机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创业门槛,保护创业者合法权益,为人们投资兴业、谋求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创业愿望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支持,创业才能得到发挥,创业成果得到肯定,让创业成为哈尔滨的活力之源。
适宜人居: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基础
突出人居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是现代城市发展必不可缺的前提。《报告》明确指出,“‘三个适宜’的基础是适宜人居”。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基础。哈尔滨素有“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与人们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报告》基于物质和精神的交融、历史和现代的衔接、自然和人文的协调,提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富有独特魅力、环境优美宜人、休闲购物方便、文化教育发达、人际关系和谐、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这就为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指明了方向。适宜人居的城市必须具有功能齐全、安全舒适、风格独特、人际和谐、生态良好等特点。按照《报告》的要求,我们要大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人们提供舒适安逸的居住条件;更加注重城市风格的传承性、时代性、独特性,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建设家庭关系和美、邻里关系和睦、同事关系和顺、社会关系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为人们提供亲水、亲绿、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努力使哈尔滨成为“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温馨家园。
适宜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设“三个适宜”城市,必须解决“为谁建、靠谁建”这个根本问题。《报告》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深蕴全文、贯穿全篇,突出强调“‘三个适宜’的核心是适宜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终极目的。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德的力量》一书中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提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精神生活、民主权利、生活质量等需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让弱势群体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体贴关怀;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城市,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广大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现代城市才能踏踏实实地朝着终极目标迈进。
三、周密部署工作任务,选准城市发展主攻方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面振兴,必须从市情实际出发,选准未来五年发展的主攻方向。《报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支撑、社会环境和政治保证,周密部署了实现全面振兴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完成任务的工作要求,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全面振兴的坚固基石。《报告》明确指出:“只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三个适宜’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四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2705美元,年均增长13%。显而易见,过去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但是应看到,哈尔滨市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报告》以“又好又快”为原则,勾勒了未来五年哈尔滨市经济“一纵四横”的发展轮廓,即:把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经济建设全过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四个着力点,明确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攻方向、行进路线和动力保障。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就要着力转变增长方式,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就要坚持统筹协调,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就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城市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渗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基于对文化基本属性的清醒认识、基本功能的准确把握,《报告》提出把哈尔滨建设成文化繁荣的城市。先进文化是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引领人们为实现共同理想信念而奋斗。“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哈尔滨的具体体现,能够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前进的道路上挣脱束缚、冲破障碍、攻坚克难,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哈尔滨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全市GDP的4%,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初步显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发展,“冰雪节”、“哈夏会”已成为两大特色文化品牌,对于哈尔滨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影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正是站在这个基点上,提出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牵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必将为建设文化繁荣的哈尔滨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哈尔滨的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创造全面振兴的社会环境
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都要通过社会建设的成效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哈尔滨的全面振兴,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的更加和谐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报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民生优先”的原则,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利益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同时,明确提出了着力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是自觉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社会事业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民群众。只有倾听群众呼声、洞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体恤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哈尔滨的社会和谐才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面振兴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四年来,哈尔滨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事关民生的问题不断得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86%,累计实现城镇就业5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11230元和4400元,比2002年提高了60.3%和58.4%,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逐渐提高。但是,“三贵一难”即上学贵、看病贵、买房贵、就业难等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哈尔滨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此,《报告》把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提出了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劳动关系、调节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搞好社会救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公共事业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这必将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为哈尔滨的全面振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供全面振兴的政治保障
目标催人奋进,使命光荣神圣。“实现哈尔滨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新目标、新任务,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报告》强调,“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立足四个“着力提高”,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为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前提。实现哈尔滨的全面振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以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的创新,在实践中自觉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根本。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高低,是加快全面振兴进程的重要因素。《报告》关于推进“三个建设、一个深化”,即建设和谐奋进的领导班子,建设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部署,将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关键。各级党组织是领导和推动哈尔滨全面振兴的核心力量。《报告》要求,深入开展“先锋工程”,使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只有这样,基层党组织才能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是保障。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报告》提出,必须“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为此,要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权为民授、权受民制”的意识,坚持求真务实思想、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风尚,与全市人民一道谋发展、促和谐、求振兴,共同为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100多年前,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今天,哈尔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新一届市委勇敢地承担起实现全面振兴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踏上了新的征程。深信在“为民、务实、清廉、团结”的新一届市委领导下,哈尔滨必定会创造出全面振兴的新业绩,谱写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