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业类型片单调的时下,与中国大导们乐此不疲地演绎杀兄弑王复仇乱伦的古装商业大片不同,以女性题材见长的李少红的商业转型之作《门》定位在当代都市情感和惊悚悬疑类型,创作取向上的探索性就已经值得我们送上掌声。
《门》改编自网络小说《三岔口》,描述主人公蒋中天的一段心路历程。影片的故事从蒋中天杀人后千奇百怪、支离破碎的各种幻想、梦境展开,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罪与罚》有些相似,主要表现主人公恐惧、混乱、猜测的心理,构成影片的主体。
虽然《门》被视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且全片充满了主人公由恐惧、疑虑产生的心理幻觉。但是,我更愿意把《门》看作是一部典型的恐怖电影。因为,李少红将蒋中天的心理历程通过幻想来表达的目的在于吓唬观众。
从影片“向希区柯克致敬”字幕中来看,李少红旨在打造一部悬疑惊悚类型片。在肯定《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如果将影片拿到希式经典之前比较,就不难看出《门》不过是低层次的班门弄斧,像是一次抛开故事制造惊恐的故弄玄虚。
希区柯克之所以成为一代电影宗师,在于他对电影核心的充分认识。希氏始终把讲述一个漂亮的惊险故事作为创作的首位,这也使得他的电影不会因为技术的发展过时、被人遗忘。希氏认为:“拍电影就是讲故事”,“技巧、美、摄影机的丰富表现力,如果妨碍了故事本身,就得牺牲掉或者服从于故事”。正是基于以故事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希氏将设置悬念作为引人入胜的最佳途径,譬如在《迷魂记》、《爱德华大夫》、《西北偏北》等影片中,大大小小的悬念层出不穷,观众也就带着一个又一个疑问融入影片。与之相比,《门》的悬念刚刚制造出来便被导演刻意抹杀掉了。当影片最后蒋中天杀死文馨的事实公布于众时,我们回头再想想与开片字幕同时的独白,会发现这段独白实际上交待的是蒋中天将文馨藏于墙壁的过程:如何告别女友的容颜,如何让她躺着舒服,等等。但是进入正片之后,导演将镜头直接对准蒋中天与洪原见面的现实场景,这种活生生的影像画面将片头独白交待的事实隐藏起来,观众很难发现此时文馨已经被杀。如此,“文馨为什么被杀”的悬念就被屏蔽,观众观影过程中也就不会带着″文馨为什么被杀″的疑问,而导演却不断地提示着“文馨为什么被杀”的理由,由此产生观众理解与导演表达的错位和不合拍。
由于李少红对于核心悬念的隐藏,使得影片在叙事上与希区柯克的经典叙事模式有很大的出入。在希氏的经典影片中,讲述故事的方式不是把秘密和真相留到最后加以揭示,而往往是在开头就使人物陷入某种困境和心理误区,随后以各色各样的渠道来暗示故事的前因后果,持续不断地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让观众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之中。在《门》的叙事中,导演很清楚文馨被蒋中天杀死的事实,于是着力表现蒋中天因杀人造成的恐惧与幻想。但是,观众只是被动地跟着蒋中天的幻觉体验他的恐惧。观众或者不清楚他为什么有那么多迷乱的幻想,或者会认为他的幻想是出于害怕失去女友,而极少会认为他的幻想是因为他杀死了女友。具体来说,我们为什么从影片中感觉的恐怖感多于主人公内心的惊恐感,关键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惊恐的真正原因,只是随着他幻觉制造的恐怖感而害怕、惊恐。
表现因心理问题而产生惊恐和焦虑的影片不在少数,典型的代表作有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吕贝卡(蝴蝶梦)》和乔治·库克的《煤气灯下》。《门》的剧情也依靠蒋中天内心的独白来连接,由大量的梦境、幻觉、猜想、质疑组成,但又没有其他人物来揭示真相,这就造成人物非常单一,镜头大多是紧紧盯着蒋中天一人,令影片的厚度和层次感显得非常单薄。在《门》中,蒋中天一个人通过内心幻想与独白完成了所有“任务”,文馨、洪原、李作文都与“解秘”没有直接关系。
与此不同,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心理独白只起辅助作用,解开秘密的往往是一环扣一环的故事,往往是数个人物共同制造悬疑、共同解开秘密。依照希氏讲故事的路数,《门》中的警察一角应该担责起更重的“任务”,与蒋中天一起揭开真相。但是,李少红并没有让警察成为“解密”的关键,只是让他的出现加重了蒋中天的恐惧和幻觉。
从《门》本身的水准来看,她学到的只是点滴和皮毛,并没有将希氏电影以故事为核心的创作精髓贯穿到作品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