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先进工作者”颁奖现场。高鹤涛 摄
汪德全每天早上3时就到场和发行人员一起工作。
经过层层筛选,广州20名“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先进工作者”昨日出炉,本报发行公司站长汪德全榜上有名。具有中专、技工以上学历的他们,全部符合广州市人口准入条件,有望成为真正的广州人。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先进表彰暨劳动保障知识竞赛迎春联欢会昨日在黄花岗剧院举行,广州地区春运指挥部、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安排外来工代表和专业文艺团队同台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让1550名外来工代表大呼过瘾。
广州市副市长陈国给先进外来工颁了奖,并表示祝贺。
记者 蒋悦飞 通讯员 区志敏
今年元月期间,市劳动保障局组织了2006年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本次评比活动先由企业主管部门、区、县级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评选推荐,再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召开由市发改委领导、市劳动保障局各相关处室领导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严格评审,最后确定并公布20名“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先进工作者”。
他们中有的是保安中队队长,有的是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是雕刻工人,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共同的特征是勤劳向上,兢兢业业,热爱广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非凡的成绩。
广州市政府给这20名先进送上的丰厚礼品是入户广州,据了解,这20名先进全部具有中专、技工以上学历,全部符合广州市人口准入条件,从而将成为真正的广州人。
先进外来工光荣榜
刘 羽 李新春 汪德全
刘 云 杜启舟 吴 丰
陈郁才 许荣庆 石训东
黄亮忠 罗学之 王 军
陈深明 何 斌 杨长军
刘春梅 谭教宏 艾 霞
陈梅养 刘练武
宁愿自己淋着也不让报纸淋湿
本报发行公司员工汪德全凭着自己的出色业绩,成为20名先进中的一员。汪德全在广州日报发行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十年,十年间,他从来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为了发行工作,甚至将婚期延后一年。从发行站到发报场,从一名普通的投递员、拓展队队员做到发行站组长、发报场场长、发行站站长,如今已经成为广州日报社首席发报场场长。虽然手下管着六七十名发行队员,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他依然每天早上3时就到场和发行人员一起工作。作为一名外来工,他最深的体会是,比别人更能吃苦,多用心。
一天只睡3小时
199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汪德全从老家广东梅州的农村来到了广州。他先在南岸路一家印刷厂找到了工作,每个小时2元钱。后来从一位熟人中得知了广州日报招聘报纸发行员的消息后,在当年的12月,加入了广州日报社站西发行站。每天凌晨2时半起床,3时半到岗,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天热天冷,汪德全成为一名比太阳更早,更准时的发行人员。
“那时候年轻,打两份工,每天只睡3小时便又生龙活虎了。”回忆当年的生活,汪德全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每天8时半之前,报纸发行结束之后,汪德全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印刷厂工作,一干就到晚上9时10时。“那时候我的收入挺不错,也很能存钱,每个月1000元的收入,我可以存下900元。”
常备雨衣包报纸
在汪德全的眼中,送广州日报这样的党报是非常光荣的,每当订报人看到他送报上门,叫一声“小伙子,报纸来了”的时候,汪德全心里就特别舒坦。对于一个送报人来说,不怕起得早,就怕刮风下雨。“报纸被雨一淋,纸湿了,字糊了,就全都作废了,这样的报纸客户当然不接受。而发行员拿回发行站换新报纸的话,又会耽误时间,客户同样不乐意。”
所以每当下雨天,汪德全就会比平时起得更早,拿报送报都会更小心,出门之前,用一块油布把报纸裹得严严实实,不让一滴雨水渗透进来。下雨天中最怕的是中途下雨,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大雨常常在清晨不期而至,这时候,汪德全宁愿自己淋着也不让报纸淋湿,他所备用的雨衣常常不是自己穿的,而是他的报纸“穿”的。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作,汪德全被提升为小组长。
被鬣狗吓个半死
1999年,汪德全作为业务骨干被调到拓展小分队,作为“开路先锋”赴深圳拓展发行市场,睡地板、吃盒饭、早上4点起床,上午卖报,下午收订,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他负责的布吉和龙华地区是关外农村,“没有一份报纸”,当地人也没有看报的习惯,一大包报纸背在身上,每卖一份,都得磨破了嘴皮,还是非常困难。“我们每天的任务是80份,有时候卖不出去,连发行站都不敢回啊。”此外,关外的农村有养鬣狗的习惯,常常一推门,一只高大的鬣狗便扑门而来,让人吓个半死。
为发行推迟婚期
工作上去了,汪德全最内疚的是对家人。2002年底,汪德全准备结婚,然而由于当时正是年底大征订时候,全身心投入发行工作的他不得不将婚期延迟,这一延就是一年。10年来,他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的春节、中秋节,他都和发行站、发报场的员工奋战在第一线,家中的父母只能在电话中安慰。
如今的汪德全,手下管着60~70名的员工和2万多份的报纸,每天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他依旧在3点钟到工作间,和员工一起工作。
自己生活落实了,汪德全并没有忘记家乡。汪德全的老家位于梅州市大埔镇一个四面环山的自然村,山腰上那条通往外界的羊肠小道,泥泞而险峻,是他永远的牵挂。2003年,在收入稍微好转一些之后,汪德全牵头联系在广州、深圳务工的同学、同乡集资,雇用推土机为老家拓宽外出道路,使家乡通上汽车。
评上了广州20名先进外来工,质朴的汪德全在荣誉面前低下了头,“好好工作吧,成绩不是我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