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豆:“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野猪”们:(鼓掌)我们要听“小人物访谈”……
(设计对白)
现在小区“野猪”们都流行玩什么?大家一起去FB,胡吃海喝一顿?还是唱K,“群魔乱吼”一场?用祈福新村业主贝贝豆的话来说,这些都过时了,从1月26日起,祈福广播电台开始广播,不到一个星期点击率已经上千。
在冬日一个温暖的上午,记者见到了祈福电台台长贝贝豆,学技术出身的她在祈福已经住了5年,这里融洽的邻里关系,让这个来自山东的女孩子在广州找到了家的感觉。
她说:“祈福很大,我们都自称为‘村民’,在玩得特别好的几十个小圈子里则互相称对方为‘同学’,觉得非常亲切。一上村巴,即使不认识的人也会很自然地交谈几句。”
文/记者杜娟
“电台”节目最紧要好玩
在开栏语中,贝贝豆说:我开了个祈福广播电台,当然,我一个人是不能叫祈福“电台”的。所以,大家多几个人一起来加入“电台”,我做新闻周刊这档节目,其他人可以做个八卦周刊,或者宠物周刊、音乐频道之类的节目,咱们混在一起才能组成祈福广播电台。总之,要自娱自乐,要最好玩的东东。
“电台”原来是“播客”
祈福“电台”其实就是挂在一个网站上的“播客”,不同的是这个“播客”完全是村民们自己的,讲的是“村民们自己的故事”。目前设有“祈福新闻周刊”和“小人物访谈”两个栏目,每周更新一次,村民们既可以是收听者,也可以上来过把主持瘾。
说起创办“电台”的初衷,贝贝豆认为一是祈福太大了,总共有七八个论坛,“村民”之间沟通不是很方便;二是能玩的东西都玩过了,觉得“电台”还比较新鲜。有着“中国第一村”之称的祈福新村目前常住人口有6万以上,其中很多人都活跃在不同的论坛上,贝贝豆的“祈福新闻周刊”就综合了这七八个大型论坛的精华,并用声音的形式将之再次传播给业主。例如,在“祈福新闻周刊”的创刊号上,贝贝豆就选用了一则网友“草样年华”提供的——花2元从祈福到天河的方法。尽管“草样年华”的帖子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但播出后真的有业主去亲身体验了一下,还真的行得通。
此外,“祈福新闻周刊”里还有很多实用信息,像是装什么宽带最经济,村巴路线怎样最方便等。现在“电台”已经引起了村民的广泛关注,村里的维权小组组长找到贝贝豆,要求“电台”多播出维权信息,支持维权小组的工作。
“小人物访谈”最受欢迎
不过现在祈福“电台”里最受欢迎的节目还是“小人物访谈”。这是一个采访式的节目,让每个村民都有机会成为“新闻人物”。过去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打球,后来尝试过在网上写小说,甚至想过拍DV,连剧本都写好了。但后来他们发现,要拍电影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设备、演员和资金等,而且现在中国人对上镜还是有一些顾虑。
于是,贝贝豆想到了用声音,这种既经济又新鲜的方式。她说:“小时候很崇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觉得上报纸、上媒体很难,现在有了村里的‘电台’就不同了,大家都可以上。”
村民争先恐后上“电台”
“小人物访谈”的第一期是对女村民“谢谢”的访问,内容是她与3个小偷和5个警察一起度过的惊心动魄的平安夜。“谢谢”在祈福论坛上是个颇为著名的人物,本次参与节目属于“拔刀相助”,谁知这个警察和小偷的故事点击率极高,第一天就有800人次。话说去年平安夜前几天,正赶上“谢谢”搬家——从祈福的一栋楼搬到另一栋楼,她在网上发了帖子找人帮忙。一个村民找上门来,并介绍了3个工人来帮工。“谢谢”就很放心地让他们干,自己玩去了。谁知一回家发现家里被盗。无奈之下,“谢谢”只好报警。
在平安夜那天下午,“谢谢”在祈福门前看到了那3个消失几天的工人,她立即冲进派出所,所长派了5个警察,并要求“谢谢”坐上警务摩托一起去抓贼。“谢谢”坐上摩托和警察一起抓贼,谁知她腿软得几次都没能跨上摩托车……但贼还是没抓到。
贝贝豆的小人物访谈,虽然微不足道,却也幽默搞笑,她说:“就是要采访最平凡的普通人,你可以听到一个小人物的精彩故事,一个平凡人的与众不同。”现在,谁是下一个访谈对象已经成了村民们FB时讨论的最主要话题,希望上节目的村民还排起了长队,按照一个星期采访一个人的进度,贝贝豆的日程已经排到几个月后了。
还以为会像专业电台那样有一大堆设备,谁知贝贝豆笑着说:“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足矣。”原来贝贝豆是通过QQ的语音功能对当事人进行访问的,两人不需要直接见面。现在不少村民要求贝贝豆教他们怎么做音频节目,贝贝豆说:“会用电脑的人都可以来做“电台”,希望不仅祈福有自己的‘电台’,每个小区都能有属于自己的‘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