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在刚刚走过的2006年,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冶金装备研发上又迎得了一个丰收年,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树立了知名的“一重”品牌,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做“强”和做“精”上,以科学的创新体系,立足国内,创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品牌。
2006年,一重的产值突破66亿元,自主创新成绩斐然。
2006年12月30日,世界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5万吨重型自由锻造水压机在一重集团试车成功。这是我国1958年研制成功万吨水压机之后又一重大装备成果,将极大提升我国电力、冶金、石化、船舶行业设备制造水平,对加快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具有重大意义。待与水压机配套的操作机投产后,一重集团将每年新增锻件产量7万吨,产值增加约10个亿。国务院东北振兴办主任张国宝特地赶来祝贺。
2006年3月29日,在鞍钢。由一重集团自主研制的规格最大、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和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酸洗、冷轧2130毫米冷联合机组一次负荷试车成功。它可将厚重的冷轧板坯变成薄如蝉翼的0.3毫米极薄带钢,运转一年,可为鞍钢新增产值8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与进口同类设备相比,可节约采购成本40%,节省投资建设周期8~12个月。
2006年,一重集团用700多吨钢水浇注成功世界最大的5.5米轧机主体机架,填补了国际空白。包括首钢2160、宝钢1880、武钢1580热连轧机,鞍钢1500、莱钢1500冷连轧机,舞阳4100毫米厚板轧机等几十台套冶金设备,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树立了知名的“一重”品牌。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一重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集科研、装备、制造三个领域的全方位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一重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高精尖”产品成为企业增效的“推进器”。在一重,冷、热连轧机已经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
作为中央国有大型企业,一重努力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坚持走市场国际化之路,在巩固国内市场同时,一重又将产品出口到欧洲、亚洲等国家,2006年直接出口创汇达7620万美元。
非洲钢铁大公司看好一重产品,尼日利亚董氏集团主动到中国寻求合作,并与一重集团公司签订了900毫米五机架冷连轧机组制造项目。作为承制方,一重集团公司将为尼日利亚钢铁工业提供非洲第一条、也将是非洲最先进的冷连轧机组。据了解,尼日利亚900毫米冷连轧机组项目是一重走进非洲市场的一个关键项目。
近年来,一重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联合以及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铸锻件、重型容器、冶金轧制设备的大批量市场投放,赢得了产品技术含量、制造水平、市场占有率的全行业领先。其中热壁加氢反应器、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等重型容器技术水平、装备制造能力已位居世界第一;冷热连轧机组、轧辊等冶金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冷轧与热轧生产线、核电铸锻件这些自主创新的高精尖产品,为一重雄踞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重生产车间。王伟 摄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