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就业形势不乐观,尤其是韩国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2005年,韩国失业人数为4年以来最多,失业率达3.7%,其中15~29岁青年失业率更高达8%左右。另据韩国国家统计厅2006年2月称,韩国待业青年和无特别理由“休息”的失业人员统计数字创出了最高纪录。在韩国失业人群中,20多岁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韩国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整天呆在家里闲得慌,于是网吧便成了他们经常去的地方。 来源:文汇报
此外,韩国中小企业不景气,出现了紧缩员工编制的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年轻人失业的危机。
劳动力需求下降
韩国经济出现下滑以及韩国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等,遏制了企业对人力的需求,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再加上近年来韩国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移到海外发展,这些都是韩国国内劳动力需求下降的重要因素。
韩国国内包括零售业等内需市场近几年来一直表现欠佳。据韩国统计厅2006年5月9日发布的上月消费者展望调查报告称,2006年4月韩国消费者期待指数为100.6,比前一个月下降了2.8个百分点。由于这一重要数据在2006年已经连续四个月下跌,市场担忧韩国内需正变得越来越疲软。
另据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自2006年4月份以来汽车内需市场迅速萎缩。据韩国整车企业——现代、起亚、雷诺三星、GM大宇、双龙透露的业绩,4月份内需销售量为8.9558万辆,比上月(3月)减少了11%以上,与2005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以上。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预计未来韩国经济增长率逐渐下滑的趋势将成为创造新就业岗位的重要障碍。
制造业转移海外
韩国经济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削弱,还有一个原因涉及到韩国制造业和出口产业的转型。尤其是,韩国的制造业已逐渐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从而导致了工作岗位的减少。韩国三星电子集团负责人尹钟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韩国每出现1%的经济增长就会增加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在实现生产自动化之后,每1%的经济增长只增加3.5万个工作岗位。”
韩国国内就业率下降还有一个因素是,韩国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企业迁移到国外。比如,位列韩国企业前五位的韩国LG电子公司,在韩国国内的所有员工只有27000名,可在海外的员工总数达33000名。据韩国有关部门估算,近11年来,随着韩国制造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扩大,韩国国内失去工作岗位21万个。韩国经营者总协会预测说,如果韩国企业继续按目前的势头扩大对外投资,则未来十年韩国将再失去36万个工作岗位。韩国经营者总协会负责人指出,由于韩国很多制造企业走向海外,导致韩国国内资本货物和配件采购迅速减少,韩国国内制造业的空洞化正在加快,因此今后实际失去的工作岗位可能比预测的结果还要多。
学生缺技能培训
过分强调“文凭”和学历教育的教育体系已经过时,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和企业需要的科技知识及技能培训,这些也是韩国出现大批年轻人“待业”和失业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韩国各领域的产业发展需要大批有才能、有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韩国过时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韩国大约有400所大专以上的高校,近20年来,韩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已增长了两倍多,从1985年的21.5万人增长至2004年的50.5万人,韩国已出现教育过剩的现象,一些高校合并或关门,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造成了韩国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脱节的现象。近年来韩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停留在50%~59%左右。
韩国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于缺乏工作岗位,更多的原因可能涉及到韩国的年轻人对所提供的工作条件的不满意,以及所提供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或爱好不相一致,等等。很多年轻人处在“待业”的状况,他们在等待一些有更多吸引力的工作。然而,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毕竟是有限的,那些“待业”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冒长期失业的风险。
保障机制仍缺失
自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以后,韩国企业管理方式有了改变。韩国企业通过促进自动化、信息化、出售次要的生产线以及调整他们的管理体制,已经将他们的企业转变成高附加值的企业。同时,企业老板们调整了用人方式,减少招聘新员工,以减少企业的成本。韩国企业的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大多持短期眼光,例如,企业老板们改原先定期招聘新员工为需要时雇佣临时员工,雇佣那些经验丰富的、马上就可以进入工作岗位并很快能产生效益的员工。据调查,在韩国最大的30家大企业中,雇佣有经验的员工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41%增加至2002年的82%。而对那些生产效率低下的老员工,则让他们提前退休。由于提前退休方案的实施以及企业调整的结果,在韩国最大的30家大企业中,正式职工岗位数已下降至32.6万个。
目前,韩国企业短期雇佣员工的方式使新员工进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受到限制。例如,被韩国30家大企业雇佣的新大学生的比例从1997年的65%下降到后来最低的26%。进入韩国主要大企业就业机会的减少,已经成为韩国失业和“待业”形势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此时韩国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稳定的招聘机制,这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矛盾。此外,韩国社会保障体制、公民终身教育和培训体制以及跨行业、跨部门的就业市场等也均未较完善地建立,再加上韩国企业在用人方面缺乏远见和随意性,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就业形势的恶化。
企业差距成羁绊
另外,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方面差距扩大,使韩国许多年轻人把他们的就业希望“盯”在大企业职位上,他们渴望进大企业工作。然而,实际上由于韩国大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相对比较稳定,大企业吸纳新员工的能力也有限。韩国不少年轻人宁愿等待大企业招聘,而不愿到中小企业工作。尽管中小企业有许多工作岗位空缺,尤其在一些生产、装配线上更是缺乏人手,但韩国不少年轻人还是不愿去从事那些“脏、累、苦”的工作。结果,韩国年轻人“待业”和失业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室主任崔志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