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说的”私募基金
几个小时的交谈,记者完全获取了任某的信任,他把上线台湾阿贵师傅的网络联系方式告诉了记者。
对于记者的来访,阿贵师傅在线上态度热情地回了话。但对于记者的提问,则要等半天才能回上一句。“太忙!”阿贵解释道。将近晚上10时许,阿贵还离开了半小时,他说是因为“有3个人打了钱来,我出去办一下”。
对于记者纠缠于“共同基金究竟把钱投在哪了”的话题,阿贵师傅很不高兴,“我们这个基金,不单投资国外的股票,南非的矿山、日本的股票,中东的原油市场,国外很多种理财产品也做”,阿贵嫌记者悟性太低,“什么叫私募基金?就是不能说的,大家都知道不就是公募了?”阿贵透露,他的上线是深圳的何博士,何博士的上线是上海的张总,“张总就是我们团队的总头”。
在阿贵和任某的直接指导下,记者进入公司主页进行注册,几分钟后,手机收到了“00447624803777”发出的全英文注册信息。记者登录发现账户已经开通,阿贵提醒“15天内打钱,不然账户就作废了”,并叮嘱记者开通网上银行,“我们和内地15家银行都有网银服务,你可以放心”。但记者了解到,开通网银服务并非难事,也不能就此证明对方的合法性和真实身份。阿贵师傅还说,如果记者马上注资,他可将马上要加入的200来人的四川团队拉入记者名下,“那你就有下线了”。
几经周折,前晚,记者终于获得何博士的手机号码。何博士操广东口音,通话时称自己正从香港通关回深圳,“我们张总半年就挣六七十万,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记者要求和何博士见面,或者能不能介绍广州的上线认识,何博士借故推托,“以后有机会”。记者问,这么高的回报会不会有骗局,会不会公司走佬,何博士说:“你自己好好看看介绍,看懂了再说”,就挂断了电话。
在多日的网上暗访中,记者发现该基金投资团队内部非常复杂,一般只知道自己的上线和下线,并不了解团队的总头目,更不知道有多少个团队在操作此基金。成员之间互相以msn和qq联系,一般互不见面。最为奇怪的是,两个团队之间介绍的做法很多时候互有矛盾。
“著名基金”身世疑云
记者通过互联网,拜托国外朋友,对这家公司来龙去脉进行了细致调查,发现了重重疑点:
疑点1
成立50年才注册网站?
“瑞士共同基金”自称由Cheviot家族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于瑞士首都伯尔尼。协助全球投资者管理资金达美元90亿。
记者调查:一美国朋友协助查阅了网站的服务器记录,发现“瑞士共同基金”网站成立于2002年9月1日,不到5年。Swiss Cash商业网站则是在2005年6月16日注册成立。昨晚,服务器记录已经被隐藏。一家有着成熟运作模式、拥有悠久历史信誉的大型投资公司,何以那么晚才注册网站?
疑点2
创始家族并不存在
公司总部后迁往多米尼加联邦共和国,行政办事处设在美国纽约,现任全球首席执行官为掌管瑞士共同基金15年的迈克尔·曼斯菲尔德(Michael Mansfield)先生。
记者调查:记者通过多米尼加的朋友查阅了多米尼加电话簿(当地叫“多米尼加电话白页”,类似我国黄页,工商登记企业上面都有),没有发现这家公司名字,更没有所谓瑞士共同基金执行官迈克尔·曼斯菲尔德的名字。据《中国经营报》的记者调查获知,资料中提及的Cheviot家族,其实并不存在。
疑点3
多国央行支持更无稽
瑞士共同基金监管完全得到多米尼加政府许可。多米尼加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综合管理体系,多米尼加中央银行和证券委员会确保银行和信托服务、证券交易经纪、证券投资顾问表现、服务和遵守国际标准。
记者调查:事实上,多米尼加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只运用区域性银行——东加勒比中央银行的服务。这个区域银行成立于1983年10月,是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联邦、格林纳达等八个岛屿经济圈的金融管理机构。
疑点4
在美证交会查不到
同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美国纽约综合投资集团NYSE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BArrA公司(MSCI Barra)、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西方金融标准监管机构、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等建立全球金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记者调查:记者核查了众多企业名录,例如雅虎国际基金、列有全球超过2500万家企业信息的邓百(Dun & Bradstreet)咨询公司名单里都不存在这个公司名字。依照惯例,邓百氏咨询公司不可能错过一家90亿美元的公司名单。“瑞士共同基金”一直声称在企业界有数十亿元基金,但在美国证交会数据库里无法查到“瑞士共同基金”。
海外发出投资警示
连日来记者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海外关于“瑞士共同基金”的报道,发现其足迹遍及马来西亚、伊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2006年9月5日,马来西亚国家银行(https://www.bernama.com/bernama/v3/news_lite.php?id=217006)发布郑重声明,称国行没有发出接受存款的执照给“瑞士共同基金”。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及证券监督委员会在联合声明中指出,当局并不承认“瑞士共同基金”。该委员会提醒民众,提防购买“瑞士共同基金”及其推广的“瑞士现金”。
同月,瑞士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声明:“瑞士共同基金”没在瑞士注册。该投资基金与瑞士完全没有关系,而且由于有关活动不在瑞士境内进行,因此不受瑞士银行法令约束。
2006年6月6日,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设立的投资教育网站(https://sc.invested.hk/gb/www.invested.hk/InvestEdAlertList/TC/InvestEdDisplayCompDetailsServlet_h?doc_unid=32BA74ED9A09434B48257185001424BE)也曾发布投资警报,指称网站地址为www.swisscash.biz 的“瑞士基金”(Swisscash)为欺诈网站。昨天记者发现,“瑞士共同基金”网站弹出通告,称原有网站已经废弃(〈https://www.swissmutualfund.biz/〉(即被香港证监会认定欺诈网站的网址)改为新网站(www.swisscash.net〈https://www.swisscash.net〉),记者看到两个网站除了网址不同,在内容上毫无二致。
而就在去年同一时间,即2006年6月,瑞士共同基金正式登陆中国内地。银监会一人士据此分析,该基金的转移方向似乎很有规律,”中国内地的证券热基金热很可能方便了该基金的转移”。
部门:“基金是名,传销是实”
“瑞士共同基金”号称平均月收益率20%以上,15个月一个投资周期,收益率300%,但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的复合年度收益率也才40-50%,而且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对冲基金——老虎基金的倒闭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广东省某基金公司负责人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士共同基金”的收益率高的实在惊人,操作上也不合常理,没有年报,也说不清资金的具体走向,“连地下基金都说不上,完全是骗局。”
中国银监会一人士则指出,种种迹象表明,该基金“基金是名,传销是实”。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已将调查资料全部转交给银监会等相关部门。有关部门怀疑其涉嫌非法集资与非法传销,已介入调查。某投资界资深人士认为,瑞士共同基金及可能是借基金之名,行传销诈骗之实,就此提醒广大投资者:切勿上当受骗。
“瑞士共同基金”发布的投资者赢利双轨制
本金回报+拉人头提成
例如:A介绍了投资人B入了网络,B投资1000美元
介绍人A收益
100美元(B 投资额10%的佣金)。
10美元(每月从B获利的10%中再提取10%)
投资人B(A的下线)收益
100美元(前3月每月获得10%投资额回报);
收益每3个月还会提高5%……
第6个月就成了20%
每15天为一个返利期,15个月为一个投资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每个返利期的利润返还率以10%递增,到投资周期结束后,8000元的回报率为300%。
全部获利循环投资,经过两个投资周期30个月后,8000元本金将变成40万元。
[上一页][1][2] |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