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孩子营养越来越好,个子越来越高,但是整体体质状况却在下降。去年年底公布的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本市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在各项身体素质中,力量和耐力素质下降尤为明显,肥胖和近视眼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
在本周召开的杨浦区“两会”上,区政协委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系主任沈建华教授递交提案,呼吁全社会重视寒假期间青少年的锻炼,社区和学校要创造条件,保证他们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
沈建华分析,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周末和寒暑假都在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如今,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的倾向。另外,本市社区一般比较注重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建设,不少小区都有健身器材。但是,这样的场地和器材只适合老年人锻炼,根本不适合青少年开展比较激烈的对抗项目的练习,住宅小区中有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的也很少,更没有小轮车、滑板、轮滑等时尚运动项目的一席之地。
不过,沈建华发现,与住宅小区一墙之隔的学校体育场地,在寒暑假期间无人问津,成为一种体育资源的浪费。她建议,目前正值寒假,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具体做法为:
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制度,保证人员和措施到位,确保寒假期间实行。
各单位体育协会派出优秀教练定点联系学校,辅导学生体育锻炼。
倡导中小学生每天锻炼30-60分钟,体育活动应与年龄相适应,强度为中等以上,平均心率在140次以上。
利用上海市体育局网站,开辟学生健身咨询、健身方法介绍等专栏。
沈建华介绍说,青少年寒假的锻炼内容有很多,有跑步、游泳、有氧操、跳绳、踢毽子、拉力器、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传统项目,也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可以是跳舞毯、呼啦圈、滑板车等新颖好玩的,也可以是放风筝、骑自行车郊游、越野定向运动等野外运动。本报记者邵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