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圣近影
与赵炳圣的交谈是在半亩园的一家分店里,虽然半亩园在北京拥有21家分店,但是,很明显赵炳圣与这里的每一位员工都十分熟稔。
这家分店与其他半亩园分店风格一致,走的是传统、古朴的路线。老式的四方桌和没有靠背的方凳,柔和的灯光下,显得十分安静素雅。
上午10时左右,正是店里比较闲暇的时段。一人一杯热豆浆,我们开始了交谈。
与老板在美国相遇
半亩园1971年在台北创立,主要经营北方传统面食。
那时候的台湾,虽然餐馆不少,却很难找到一家经营纯正北方口味的餐馆。所以,半亩园一开张就门庭若市,久别家乡的游子和老兵终于可以在这个小店里听家乡音、吃家乡菜,聊慰乡情。半亩园因此一炮走红,在台湾至今拥有很好的口碑。
半亩园在台湾正红火的时候,赵炳圣与一般的台湾青年人一样,在读大学、服兵役。他学的是航海,也做过两年水手,去过37个国家。
“在海上漂流是我儿时的梦想,无奈还是美食的诱惑力比较大呀。不过,虽然我很喜欢吃,但那时还真没想过会从事餐饮这个行业。”虽然半亩园是台湾的“产品”,却不曾想赵炳圣与半亩园的缘分却始于大洋彼岸。
1984年,半亩园在美国洛杉矶开了分店。1986年,赵炳圣全家也移民到了美国。
一次,赵炳圣与张泰恪先生——半亩园的少东家在洛杉矶相遇了。当时,张泰恪正在谋划将半亩园发展到大陆,他问赵炳圣想不想加入。“因为父亲是山东人,而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到过大陆,所以当时非常想来开开眼界,而且,我当时的想法是,只是一次挑战,试试又何妨呢?”让赵炳圣始料未及的是,那次谈话、那个决定,却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
“从此,我的事业、我的家庭都与大陆这块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与妻子在北京相识
在加入半亩园之前,赵炳圣曾在加州开过一家美式自助餐厅,生意红火,后来卖了个不错的价钱。因为“第一桶金”是在餐饮上挖来的,所以赵炳圣对在大陆经营半亩园颇有信心。
事实上,半亩园在北京的第一家店就赢得了开门红。1994年,双榆树店开业了。“芽菜海带、麻辣黄瓜、辣味牛肉面,还有炸酱面都相当受欢迎,特别是我们的馅饼,好多大爷大妈都说‘比家里做的好看’。有了口碑,后来又陆续有媒体来采访报道,半亩园一开始就挺红火。那时候,像张艺谋、巩俐这样的大腕也都是我们的常客呢。”虽然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赵炳圣仍然记得创业初期的热闹。
在北京的日子,赵炳圣过得很充实。他很喜欢北京,喜欢北京的大气、北京人的和气,他说:“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我。”那时候,赵炳圣常常去颐和园,尤其喜欢到首都剧场看北京人艺的话剧。
事业发展得顺利,赵炳圣想在大陆扎扎实实地发展下去。这个时候,一次奇妙的相遇发生了。
在一次台胞春节联谊会上,赵炳圣结识了同桌的一位年轻女士。她是台湾一家公司派驻大陆的工作人员,本只打算在大陆停留3个月。然而,这次相遇,却让她从此留在了大陆。
她,后来成了赵炳圣的妻子。如今,他们在北京买了房,还有了一个女儿,在北京念小学。
与家人在大陆团聚
“经营快餐这么多年,想必您的厨艺也相当了得,太太应该很有口福吧?”
没想到,记者这句话,竟让赵炳圣的回答有些吞吞吐吐了。“实在是太忙了,最后一次做饭给太太吃,大概也是9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做了番茄炒蛋、加州炒饭,还有烧茄子,太太赞不绝口。现在虽然自己不下厨了,对厨艺始终还是高标准严要求,只是辛苦了太太。”
在新的一年里,赵炳圣有很多设想。“大陆餐饮市场的潜力巨大,不过越来越多的台湾品牌进入,竞争也越发激烈了。况且,任何品牌都会面临老化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新的突破。”
在半亩园的经营上,赵炳圣觉得“新意不能间断”,始终要琢磨如何让老字号生发出新活力。另外,半亩园还开发了像“全面俱到”和“鼎尚火锅”这样的新品牌,他还在考虑怎样把台湾的特色美食更多地介绍到大陆来。
还有一件事情,赵炳圣提起也十分兴奋。今年,80多岁的老父亲就要来北京定居了。“我父亲每年都要回山东老家一趟,哥哥姐姐也常来大陆,如今,老父亲要来北京跟我住在一起,一家人团聚,就更像个家了。”
他觉得“这儿就是家”。在大陆,他不仅亲眼见证了蓬勃的发展,结识了不少新朋友,而且还经历了生命中一次奇妙而珍贵的相遇。
这一切,都让他快乐、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