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许多年轻的夫妻却高兴不起来,烦恼的问题是:今年该回哪个的家?
夫妻闹了一周矛盾
两路口中安大厦当文员的冉晓娟就是其中之一。为此,她已和丈夫闹了一个星期矛盾。
28岁的冉晓娟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冉晓娟是秀山人,丈夫是河南人。
“他两年没见到父母了,按理说,我应该陪他回河南,但我丢不下受伤的妈妈。他就不能将就我一次吗?”冉晓娟说,如果实在谈不拢,就各回各的家。
相互理解最重要
相对来说,在七星岗渝海大厦上班的吴竟就幸福得多。结婚4年来,老公每年春节雷打不动陪她回忠县老家过年。
吴竟的婆家在市区,结婚时,老公周先生就承诺,每年回忠县过年。周先生说:“夫妻间应相互理解。我们两口子随时都可以见到我父母,但她就不一样了。她父母还没退休,不能到主城区来,她要过年过节才能回去见他们一次。”
双方父母一块过
周艳每年都为过年回哪个家而困惑,但她今年不再愁了,因为她和丈夫把双方的父母都接到一块了。周艳是重庆人,在成都工作。
周艳的母亲吴锡兰住渝北区新牌坊加新花园。她说,女儿婆家在内蒙古,因为路程太远,往返一次要耽搁好几天,如果回内蒙古,只能呆一天就又得启程返回成都。所以他们每年都回重庆过年。但日子久了,女婿不免有些看法,女儿也觉得不好意思。今年,二人一想,决定把双方父母都接到成都过年。
但周艳的困惑并未消除:“总不能每年都将双方父母接到一起吧,他们年龄都大了,身体又不好,万一途中有个闪失……”今年还没过,她已经在为明年春节在哪里过年发愁了。
切忌各回各的家
对此,长期从事巴渝文化研究的重庆工商大学薛新力教授认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纷纷结婚,普遍造成了婚前一个家,婚后变成3个家的状况,而父母们的传统观念都希望孩子们能回家团年。儿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到平时相对走动较少、或身体不好、或经济条件较差的一方父母家过年。
薛新力说,团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是一种感情的表现形式,所以每个人都应从感情的圆满度出发。切忌各回各的家,这会让老人感觉到感情的缺失。作为父母,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们为难,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记者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