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获得3G牌照,对于固网运营商而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得到了移动业务的精英许可,可以与移动运营商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竞争。当业界已经对固网运营商未来获得3G牌照没有怀疑,另外一种忧虑也同时产生:目前已经超过9000多万的小灵通用户在3G时代将何去何从?
运营商如何最大限度保持9000万用户资源的平滑转移和过渡?9000万用户利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究竟是让小灵通淡出市场还是向3G转移?哪种方式更能符合技术经济学的原则,并且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资深电信专家对此阐述了自己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同看法。
共识:小灵通淡出市场
“小灵通在技术上不可能过渡到3G,不过小灵通用户有可能平滑转变为3G客户,但这要取决于运营商有多大的资本实力。”资深电信专家史炜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小灵通目前占用的是1880MHz~1920MHz的3G频率,从理论上讲,3G时代就已经不存在小灵通了。
这种说法得到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电信研究院电信专家杨培芳以及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电信专家李进良的赞同。
舒华英认为,小灵通最初的定位就是“过渡性技术”、“穷人的大哥大”,虽然经过技术改进,小灵通在固话延伸的基础上具有了漫游的功能,但从技术上来说,小灵通技术不适合全国组网,技术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小灵通退出市场是必然。
杨培芳表示,小灵通作为一种中间产品,没必要保留,因此运营商采取的态度是不再对现有网络进行投入,使小灵通实现“安乐死”。但原来的基础设施都可以在未来用于3G网络,用户资源也可以逐渐转移到3G或者Wimax网络上。
不过舒华英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虽然小灵通会有一定的客户流失,但完全退出市场仍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把固话和小灵通业务进行捆绑,比如设置同一个号码,实现固定和移动的融合,小灵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G对小灵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与小灵通走势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未来3G发牌和电信重组可能会出现的多种组合方案,不同的方案对小灵通未来的影响都是不一样。
在技术专家的眼中,3G建设的低成本决定了小灵通建网在未来是没有市场的。杨培芳表示,在信息产业里,技术越先进,经济成本越低。“如果3G的成本和投入能做到2G的一半以下,甚至说保留小灵通网络的成本比新建3G网络的成本还要高,那还有什么必要保留小灵通?”
李进良指出,以TD为例,北京地区的小灵通基站总共有16000个,维护等成本相当高,而青岛、厦门、保定的TD基站只有100~150个左右,即使正式商用的时候规模扩大一倍,投入程度仍然远远超过投资小灵通基站。
李进良同时认为,由小灵通网络向TD网络转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
不过就记者从中国电信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固网运营商可能还在考虑处理这一问题的另外一种方案:由于获得3G牌照之后,固网运营商就可以获准经营移动业务,在这一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发展小灵通,特别是漫游业务,从而与移动运营商分食2G蛋糕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小灵通用户如何转向3G
有业内专家指出,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与移动运营商竞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采用移动网络与固网的融合,利用固网运营商的用户和资源上的优势,用差异化与移动运营商竞争,或许还有更大的机会。
而移动网络与固网的融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未来移动网络与无线市话网络的融合,先保证现有用户不流失,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舒华英认为:“固网运营商不会坐视小灵通用户的流失,一方面,受移动单项收费的影响,固网运营商将进行更大的资费调整,并掀起电信市场的资费竞争,另一方面,固网运营商会考虑小灵通用户向3G平稳过渡的合理方案。”
史炜认为,随着移动资费的下降,小灵通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同时小灵通仍然有接听效果差以及不能漫游等多种限制。“2005~2006年小灵通用户下降了600万,今年小灵通用户的选择可能会发生很大转变,比如向移动转网,用户损失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2000万,这对整个格局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史炜提出,固网运营商可以通过向小灵通用户赠送3G手机等方式实现用户的平滑转移,“但这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费用问题是关键,取决于运营商计划付出多大的资金成本。”
当然,目前超过9000多万的小灵通用户也可以选择不退网或者不向3G转移,在这种情况下,3G发牌之前,运营商要继续对小灵通网络进行投资,并可能持续亏损,在3G发牌之后又面临一个高额赔偿的问题,“最终会选择赔偿的方案或者是向用户赠送手机的平滑过渡方案,可能要综合考虑两种方式的成本。”史炜表示。
小灵通颓势破解之道
固网运营商也在寻求灵通无绳、双模小灵通等发展模式
如果小灵通业务进一步萎缩,而移动运营商通过单向收费等策略将进一步增强实力,中国市场不均衡的竞争格局会更加明显。为了应对小灵通增长放缓可能带来的挑战,固网运营商已经“未雨绸缪”进行了准备工作。
从2005年开始,固网运营商开始向UT斯达康等设备商大规模采购QBOX,并推出一项名为“灵通无绳”的业务,实现固定电话与小灵通业务的捆绑,这对于一直“增产不增收”的固定电话业务以及对于增长乏力的小灵通业务来说,可以集合两者的优势,是固网运营商FMC(移动和固定融合)的一个新的探索。
另一个对于小灵通来说影响太大的不能漫游的限制,也在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双重努力下逐步突破。除了发展GSM与PHS双模的小灵通之外,小灵通漫游也在多个省份悄悄展开。据记者了解,黑龙江、四川、山东、湖南等省份都已经实现了小灵通省内漫游。
除此之外,对固网运营商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记者注意到,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发布的2006年中期财报中,小灵通业务的表现已经不再作为一个增长点着重提出。
中国电信表示,中国电信已经预测到固网语音业务带来的挑战,因此实行了更加有效发展语音业务的策略,不简单进行价格跟进,也不单纯以用户规模带动收入增长,而是加强了语音、互联网和信息业务的融合,使非语音业务成为新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一策略已经成功弥补了语音业务的下滑,使企业的经营收入得以基本稳定。
对中国网通而言,为了抵御移动业务对小灵通的替代作用,一方面推行业务捆绑,提高MOU(平均每用户每月通话时长),另一方面,在实施宽带战略的同时,积极发展IPTV等互联网增值业务,并计划将向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作为公司未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电信研究院专家杨培芳认为,业界之前关于小灵通业务衰退对固网运营商的重要性判断是有所夸大的,实际上固网运营商拥有的光纤资源才是其最优良的资产,也是移动运营商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与其跟移动运营商在2G时代进行竞争,不如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3G带来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