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2月11日讯(记者王玲)2006年初夏,延庆县卫生局和延庆县中医医院数位领导专程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向王莒生院长及全体下乡医疗队的同志赠送了一幅横匾,上面镶着八个金色大字:“德艺双馨植根延庆”,以感谢王院长在积极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
老百姓看病难,山区百姓看病更难。王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1年北京中医医院开始对口支援延庆中医医院。
两个医院相距70公里,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出诊当天很早就得起床,长年坚持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求别人做到的,王院长自己首先做到。几年来,她每周去延庆中医院和通州中医医院出皮科门诊,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去年她两次患病,一次是肋骨骨裂,右胁一抽一抽的痛。一次是膝关节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在这种情况下,她拄着拐杖上班,没休息过一天,坚持在别人的搀扶下到山区出诊。
考虑到她的身体,延庆中医院准备限号。她总是说服医院:“加号吧,老百姓深更半夜到医院来排队,看到我限号,该有多失望啊!”她特别体悯山区百姓,让皮科病人将草药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多放些水熬,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熏蒸、塌渍和泡洗,既省了钱,又多了一种治疗的方法,提高了疗效。
为了保证每位患者都能看上病,又不耽误当日下午的行政工作,她经常于出诊前一天晚上赶到延庆,第二天七点多就开诊。一坐就是五个小时不动窝,一上午都不敢多喝水,嗓子干得冒烟,就抿一小口,稍稍润润嗓子,以免上厕所耽搁看病的时间。
在延庆中医医院,王院长不仅出门诊,还会诊、查房,另外还带了两个副院长级的“徒弟”。她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才能惠及更多的病人。”
延庆17岁男孩小李,2004年患皮肤病,钱没少花,可效果不好。去年,父母带着他慕名而来。王院长细心诊脉,询问病史,辨证施治。三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当得知孩子父亲下岗、生活非常困难时,就从城里带药送给病人。孩子妈妈过意不去,把攥得发皱的钱硬往王院长手里塞。王院长说:“这个药没多少钱,你不用给了,还是给孩子买些营养食品,孩子正在长身体。”
王院长行医20年,诊治过无数患者,从来没有拿过额外的报酬,甚至连正常的专家提成也留给所在的科室。来山区出诊几年来,她没收过一分出诊费。每次吃饭,都坚持到职工食堂里用餐,米饭馒头、豆腐、白菜,吃得津津有味。她给自己定下三条纪律:一不吃请;二不收礼;三看病会诊不收分文。
“延庆中医医院来了个城里的大院长,看病好人更好。”附近七里八乡的老百姓你传我,我传他,病人像滚雪球似的增长,每次出诊都要看50-60个病人,连内蒙、河北的患者都专程过来。
王院长是中央保健会诊专家,更是老百姓的健康卫士。在她眼里,没有贫富贵贱,没有高下之分,统统是病人,一律是患者,随叫随到,一视同仁。无论是在院内、郊区还是少老边穷地区,哪里老百姓需要,她就愿意到哪里服务。去年,市人事局有赴青海送医送药任务,她积极报名参加。为节省体力、服务更多的病人,她放弃观光游览的机会,克服高原缺氧、头晕头痛等诸多困难,在那里足足工作了半个月,圆满地完成了支边任务,受到了藏胞的欢迎。
中医简便廉验,特别贴近百姓。中医进社区一直是王院长的思路和心愿。2001年,在她的领导下,医院先后开设5家社区医疗站,她本人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中医进社区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现在,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中医专家门诊;输液、打针、针灸、拔罐家门口就可以做。专家还定期到养老院巡诊,为老人看病治疗。通过创建中医社区服务站,使中医医疗服务较好地荣入到基层医疗保健网络之中,广大老百姓可以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这对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院长不仅平时干在前面,关键时刻更是冲在第一线。2003年SARS猖獗之时,她不顾年岁大和身患多种疾病,带领医疗队冲进SARS一线,一干就是两个月。面对劝阻,她说“我是院长,危险的事,我不带头上怎么要求别人上?都怕危险病人怎么办!”在SARS一线,她每天两次进入隔离区,与病人长时间“零距离”接触,详细询问病情、查舌诊脉、分析病情变化,做心理疏导,探索用中医中药治疗SARS的经验,经她诊治的几十个病人全部康复出院。她也由此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进入SARS一线唯一的一位女院长。
王院长身兼数职,但是心里总是想着病人,牵挂着老百姓的疾苦。这和她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插过队下过乡,当过兵扛过枪,进过车间当过纺织工人,做过两届区人大代表,现在又是市人大代表。她经常说:“我和千千万万个老三届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过许多磨砺和坎坷。我曾经生活在社会最基层,整天和农民、工人、士兵们一起干活。我了解底层老百姓的艰辛,懂得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医生,我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受老百姓欢迎的好医生;作为院长,我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受老百姓欢迎的好大夫。”难怪患者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平民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