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将逐步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日前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为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好就业,北京市将首次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学生专业选择和择业创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平台。
大学生择业热衷外企和公务员
今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19.3万人,毕业生总人数比2006年实际毕业生数增加2万多人,增幅12.1%。而今年毕业生供需比例将继续降低。同时还存在学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等现象,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大城市,以及外企、政府部门等。
来自国家统计局北京流调大队调查显示,今年,在华外资企业对应届需求约1万人,供需比例达到169:1;31.1%的被调查者首选政府机关,公务员报考比例为42:1,最热职位达到4407:1;目前北京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而把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的被调查者没有一个人。
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针对上述情况,今年,北京市各高校将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将建立涉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规划、学位设置、办学评估、班子考核等工作考评的就业导向考评机制,以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同时,还将落实校级就业部门专职工作人员与毕业生数1:500的要求,建立完善校、院(系)、班三级工作机制,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西部计划”、“服务北京基层”、“村村大学生”、“三支一扶”等项目,引导更多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
而作为200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北京大学,实施的是以就业质量为核心,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工作体系并重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北大的职业指导包括为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在就业信息网开设就业指导、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等方式,并率先在医学部和部分院系试点开设了成长成才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这一工作已在全校各院系进行推广。”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马化祥说,“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为毕业生培育完善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等有形、无形就业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获得相关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大学生就业创新技能和意识是关键
大学毕业生要想成为企业的“香饽饽”,创新技能和意识是关键。“学校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与实践,包括推出清华大学学生科技论坛、设立支持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研究的专项基金,并形成一系列创新赛事,尝试创业教育,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这包括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和教育,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领域。”清华大学学生部部长杜汇良说,“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科技竞赛合作,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