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基金还在正常地运转,分红还在正常地到账,别的就不需要解释了。”昨天,一位已看过本报有关“瑞士共同基金”运作真相的报道的上线如是说。
报道出街后,在读者中引发较大反响。投资界人士认为报道为所谓的“超乎寻常的基金人”泼了一瓢冷水,提醒广大投资者要提高防范、增强投资技能、谨防上当受骗。
尽管瑞士共同基金的真面目已被揭开一角,但记者调查发现,打倒此基金并非易事。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瑞士共同基金很可能还会继续存在
入会人群35—45岁
昨天中午,记者再次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该基金的QQ群聊系统。
记者提起本报刊载的大幅报道,不少“上线”表示已经看过。但“上线”们仍然热烈地交流感想,拉拢感兴趣的投资者加入其中,热情看起来未受一点影响。一位自称来自山东枣庄的秦先生,表示“简直不屑一顾”,他说:“不管怎么说,基金还在正常地运转,分红还在正常地到账,别的就不需要解释了。”
为了证实基金的生意兴旺,秦先生做出神秘状告诉记者,基金已于2月3日在广州召开了140多位精英参加的“瑞士基金广东酒会”。记者询问会议的具体细节,秦先生称自己等级太低,没有参加这个会,也并不了解。
昨日,瑞士共同基金精英团队的一名上层负责人证实,投资该基金的主要人群,从登记年龄上看“35到45岁的最多”。投资该基金的广州某IT公司的张先生得知本报调查后,有点意外但不感到吃惊。他的朋友告诉记者,因为回报高得让人难以相信,张先生一直对此基金表示怀疑,“但是看到那么多人投资,想占便宜的心态还是会占到上风”。
多部门表示愿意关注
银监部门一调查人士称,从瑞士共同基金的组织运作模式看,“该基金问题重重”。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经侦公安人员认为,发展下线抽取资金补充上线,拆东墙补西墙,战线越拉越长,最后难以顾全,是很多传销网络最终崩盘的规律,瑞士共同基金还在存活不排除“发展时间较短”的原因。事实上,瑞士共同基金从去年的6月份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距离该基金允诺的回报300%的最短周期15个月尚远。
连日来,记者试图向各主管部门举报该基金,发现多头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其涉嫌违法行为的查处。网络安全管理属于网管办范畴,传销网络既属于公安经侦管辖,又与工商部门紧密相关,涉嫌非法集资应该向银监会管理局举报,但基金的名又不能与证监会脱离关系。记者举报过程中,多个部门表示愿意关注或做通报,也会尽力进行调查,但以本部门力量将其查实,会非常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