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究的十大热点
由长江学者资助计划和北京市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2006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报告,以教育部确定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0—2004年影响因子的平均值排名为基础,选取18种权威期刊为统计样本,对2006年在以上18种样本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得出的2006年中国经济研究10大热点是:“三农”问题、资本市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公共经济、自主创新、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特点
对比2003—2005年这3年的研究热点,2006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三农”问题首次超过资本市场排在第一位。在此前3年,资本市场均排在第一位,“三农”问题排在第二位,说明这两个问题现阶段在我国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理论界对建设新农村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同时,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以及2006年资本市场表现良好,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三农”问题上升到第一位,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
自主创新首次进入热点前10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注重质的提升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要求,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把理论界研究自主创新问题的热潮推向了新高度。
货币政策作为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排位大幅提升,首次进入前10名。2003—2005年,货币政策均进入了热点前20名,分别排在第十五、十二、十七位,显示了理论界对货币政策的持续关注。2006年货币政策排名的大幅提升,与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密切相关。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手段得到充分运用,这标志着我国宏观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迈出了一大步,也为理论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管理新体制以及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广阔空间。
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3个热点问题继续排在前10名的前列,而且都比2005年提升了一位。这意味着发展仍然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追求发展,效率自然就成为首要的选择。当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经济结构优化,这也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问题持续排在热点前列的基本原因。
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比2005年又提升了两位。目前,公共经济理论短板问题在我国经济理论发展中依然严重存在,不能满足我国公共经济部门改革与发展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还是一个亟待加强研究的重大课题。而理论研究的先行,将为公共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05年排在第七位和第十位的公司治理结构、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退出2006年的前10名,分别排在第十八位和第十五位。这表明,这两个问题经过几年的持续研究(2003—2005年都进入了前20名),在基本理论的主要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有待通过实践检验而使理论进一步升华。同时,这还表明2006年排在前10位的热点相对于2005年有20%的替换率,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相对稳定性和成熟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经济理论研究面向发展与改革主战场的实践性。
从经济运行层面来看,2006年前10大热点问题主要是宏观经济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作用增强,微观层面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而宏观层面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主要问题。因此,加快宏观层面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济研究热点的主要进展
相对于2003—2005年的经济研究热点,2006年的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亮点: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理论界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对“三农”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一年。首先,学者们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中做了如下研究:一是在我国工农业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中探讨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和方式。二是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框架内探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因、机制和制约因素,特别是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的身份和地位问题,为农民市民化扫清障碍。因为没有大批农民的市民化,就不可能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三是在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框架内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新路径。其次,学者们还研究了如何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运用财政手段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创造人力资本条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新农村建设,包括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发放小额信贷、实施农业保险、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等。
关于自主创新。一是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多角度论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随着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和17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缺乏自主技术、核心技术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由做大转向做强。二是对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特别是工业的技术进步、技术选择、研发效率等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作出明确的判断。三是从企业的制度变迁、社会资本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条件、政府政策等角度,揭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框架。四是探讨我国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径,包括:通过对市场换技术进行总结,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技术进步的效应;比较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及其效应,为我国的技术引进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调整提供理论解释;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研究,揭示技术创新的成功路径;通过对企业集群技术外溢的分析,揭示企业集群式创新的意义和机理;通过对研发行为的分析,揭示提高研发效率和商业化能力的路径。五是从知识型企业或科技型企业的制度变迁、知识员工管理和薪酬激励等方面,探讨知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问题。
关于结构优化。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被提到了重要位置。2006年前10大经济研究热点基本可以归结为结构问题,除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外,“三农”问题体现了城乡结构,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体现了融资结构,公共经济体现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结构,自主创新体现了引进与创新的技术结构,对外贸易体现了国内与对外经济结构。这种研究全面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理论,突破了以刘易斯等为代表的单一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丰富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