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是法宝。”从1918年至今,乐山市井研县104岁的张近才和100岁的卢淑容老人,相濡以沫走过了88个春秋———
王大成本报记者殷旭文/图结婚60周年称钻石婚,结婚70周年称白金婚。至于结婚80周年,由于能坚持到这个份上的夫妻实在少之又少,至今没个美称。
年初,张近才被评为我省第十一届“天府健康老人”,在当选的50人中,104岁的张近才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五代同堂大家庭
驱车自千佛镇前行十多分钟后,又走过百多米田坎路,记者来到一个翠竹成林的小山坡前。沿土梯拾级而上,一株巨大仙人掌树掩映下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张近才和卢淑容两名寿星夫妻便住在这里。
难得一见的冬日暖阳下,两位老人正坐在门口摘油菜藤。见有人来,张近才老人赶紧起身,转身进屋搬来几个凳子,一边招呼记者一行人落座,嘴里还不停地说:“实在不好意思,屋头的开水刚喝完。”动作之利落,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已是位年过百岁的老人。
看见记者的疑惑,张近才老人从贴身口袋里掏出身份证,出生日期一栏分明写着:1902年2月23日。再过十几天,老人即将迎来105岁的生日。随行的千佛镇镇长翁林泉说,“因为太多人问他的年龄问题,所以他总是随身带着身份证。”
正在这时,在田里干活的小儿媳妇回家了,她从屋里找来了卢淑容老人的身份证,上面的出生日期是:1906年2月29日。儿媳妇说:“其实我妈的实际年龄不止100岁了,原来有老人说她是1904年生的,但她自己记不清确切的年月。”
如今,他们的儿女中,年龄最大的张吉元也有73岁了。百年沧桑,张家已是枝繁叶茂,一家五世同堂,儿婿孙甥总人口118人,年龄最大的孙子也已是50多岁,是远近闻名的“大家族”。
88年相濡以沫
张近才家境贫寒,12岁那年,张近才被送进私塾读书。虽然已是9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思维敏捷的老人回忆起来依然清晰。
13岁那年,张近才跟母亲赶场时,看见有人编竹器,母亲问编竹人愿不愿意收徒弟,编竹人说可以。于是,张近才便退了学拜师学习竹编手艺。
三年后,16岁的张近才出师了。此后不久,他娶了当时才12岁的卢淑容。“我父亲和她父亲都是给人家当长年(长工)的,相互认识。后来,家里来了个媒人,婚事一说就成了。双方父母择定一个好日子,一阵吹吹打打,抬着花轿,就把我俩送进了洞房。”
婚后不久,张近才被抓了壮丁,但不久又偷跑了回来。婚后第一年,夫妇俩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之后陆续又是九个。日子困难的时候,每顿饭只有一根红苕吃。夫妻俩起早贪黑拾柴耕田,带领孩子们上山挖野菜,张近才还砍来竹子编成箩筐、簸箕,卖了换些粮米油盐。
甲申年(1944年)天干,地里没有收成。为养活一家大小,张近才去做了挑工,挑药材上沙湾、成都,下云南、贵州。说起父母当年的辛苦,现还健在的六个儿女都很是感叹。
由于年事已高,张近才老人的耳朵不太好使,记者每每提问都需要在他耳边一通“嘶吼”,而与他厮守了88年的老伴声音并不大的唠叨,张近才老人却是句句听得真切。就在张近才兴致盎然回忆往事时,身边的卢淑容老人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又在乱说了。”张近才不服气:“哪里乱说了,都是真的。”卢淑容也不示弱:“老掉牙的事还要说。”“人家问我的嘛!”……于是,年龄加起来204岁的老两口,居然当着众人的面打起了“嘴仗”。
乐观修得百年寿
“不吸烟,不饮酒,能活九十九”。“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这些平日里常听到的长寿“秘诀”,在张近才老人身上通通不受用。
“酒仙”,是张近才的“雅号”。老人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每天的酒量都在七两左右。平日里他最喜欢编箩筐、簸箕等竹器,然后走两公里多地去镇上卖。竹器卖了钱,他就会在镇上打二两白酒,配一碟花生,海阔天空与众酒友聊天。酒足后,再悠哉游哉地搭车回家。
除了酒不能少,烟不离手,张近才吃饭还要顿顿见肉。卢淑容老人不饮酒,但吃饭方面却不落人后。十儿媳妇说:“她一顿能吃两碗红苕饭,我都吃不过她。”
其实,老夫妻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多年来,他们都是晚上八、九点睡觉,天亮就起床。同时,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张近才编竹器,卖竹器,卢淑容老人也闲不住,拾柴火、切猪草、背背篼……闲时,老两口还会来点秧歌、花杆、自娱自乐。
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张近才说:“快活是法宝。”认识老人的村民都说,张近才心态好,乐观豁达,生活上不与人攀比,遇事不与人争输赢。“张近才从前就爱开玩笑,现在还是笑话多。”
应记者的要求,张近才展示了一下编竹器的手艺。短短几分钟时间,几根竹蔑便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漂亮的竹垫。正当众人啧啧赞叹时,张近才忽然扔下手中的竹垫,“不编了,编了又没得人买。”记者一行人顿时愣住了,这时的张近才咧开只剩下两颗牙的嘴,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老人家在跟我们开玩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