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承载12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以茶山竹海闻名于世。在最近10年里,它以让老百姓眼花缭乱的速度,大手笔进行城市改造,将城区总面积从1997年的18平方公里,拓展到32平方公里。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这座城市的城区人口将达到53万,成为一座大城市。
这座城市,便是刚刚撤市建区的永川。
两大城市组团分工明确
如今的永川分为旧城区和新城区两个组团。
旧城区是商贸娱乐中心,其中的重百商场以及数千家大小商铺,构建了繁华的商业圈。新城区则因区政府办公楼新址的落成,以及各委办局等单位相继搬入,而成为行政服务中心圈。
新旧两个城区,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道路骨架。其中,全长16公里的“一环”线宽21.5米,将新旧两个城区围抱在一个椭圆形区域内。
“这就是我们斥资32亿元努力打造的、希望建成除重庆主城区和万州区之外的渝州第三城。”区建委副主任张祖健介绍,现在永川城区人口已从10年前的16万人增加到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47%;城乡道路总长3086.5公里,市政主干道总长达132.4公里,已形成城乡通畅的交通体系。
城市与茶竹相互包容
一座城市的魅力,并不是单纯从面积上体现。
满眼翠绿的竹海,遍山飘香的茶树……这些山上野外的醉人风景,如今在永川城区内随处可见。在人民广场,有低矮葱郁的茶树;中央公园和红旗河两岸,有清秀挺拔的琴丝竹、凤尾竹、金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茶山竹海景区入口处,30亩荒地种上了8万株近10米高的楠竹,虽然枝叶还显青嫩,但却让人感到百分百的赏心悦目。
“我们在营造‘城在茶竹中,茶竹在城中’的文化景观,展现独特的‘永川牌’大自然风情。同时也借竹子百折不挠的精神,鼓励市民乐观、自强。”张祖健表示,今后城区绿化带的植物,大部分将由清新别致的竹子、茶树代替。
据了解,永川去年开始试点种植茶树竹子,如今单是在环北路段,就已种植了15000平方米慈竹,以及500株硬头黄竹。
“绿肺”公园免费开放
有一个令主城区市民羡慕的现实是:永川城区内有16处绿色小山坡,这些“绿肺”大多被建成免票公园供市民游玩,同时禁止随意开发。
此外,愈发显得寸土寸金的城区里,正形成“500米内有一座公园,300米内有一个小憩园”的景观。随着新城的建成和完善,占地85亩的中央公园、95亩的棠城公园、250亩的观音岩公园、300亩的体育公园、85亩的人民广场公园、90亩的望城公园,也相继开园。
10万学子职教城求学
城市面貌的巨大改观,除了令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永川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城校互动”。
“城校互动”是指职业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永川职业教育兴起于上世60年代,到90年代初发展到近万人。到2003年,永川职业院校进入发展快车道。
如今,作为重庆的职教城,永川职教校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职业院校28所,教师6000余人,在校职教学生突破10万人,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85%以上的来自永川区外,职教师生约占永川城区人口的30%。
数字佐证永川十年巨变
“直辖10年,数字最能说明永川变化的巨大和快速。”昨日,永川区长唐建华向记者列举了直辖前后的一组数据。他说,数字虽然枯燥,但却最有说服力。居民年收入破万元
直辖10年来,永川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6年126.7亿元,增长2.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5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9138万元增加到6.38亿元,增长5.9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3.7亿元增加到50.6亿元,增长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00元增加到10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5元增加到3727元;辖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19.6亿元增加到111.4亿元,贷款余额从17.6亿元增加到42.2亿元;三大产业结构从38.0∶30.8∶31.2调整为14.7∶40.0∶45.3,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8%提高到5.0%;城区人口从17.7万人增加到32.9万人,城镇化率从20.9%达到51%。打造四大区域特色
“有进步,但只能说明过去。撤市设区掀开了永川历史新的篇章。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比过去发展得更好更快,必须更好地承接和传递主城辐射,必须带动周边发展。”唐建华说,“重庆轻工城”、“商贸物流城”、“职业教育城”和“休闲旅游城”,将成为永川重点打造的四大区域特色。
同时,到建区5周年,也就是2011年,永川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突破100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要突破15亿元,城镇化率要达到60%,要把永川建成渝西经济文化中心。
到建区10周年,永川要形成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增长极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建区15周年,永川城区面积要达到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将全面建成大开放、多功能、强辐射、高效益的成渝城市群战略支点和中国西部新兴名城。
记者手记城市之美需要装扮
得知我要去永川采访,在深圳的一位好友大喜过望,急忙打长途叮嘱:“记得带上DV机,把电影《十面埋伏》里一片一片绿得醉人的竹海全都拍下来,让我慢慢欣赏。”
趁着采访空隙,我和一位当地朋友相约赴茶山竹海。一路上,不时看见有游人在林间吊床上晃悠,悠然自得。还有一个个小竹摊,摆放着竹筒、竹筷等竹制品,造型质朴而漂亮。
终于到达《十面埋伏》的外景地———扇子湾。我有些失望地发现,电影画面中“楠竹像一片翠绿的海洋,碧浪滔滔,层层肆意翻滚起伏”的壮丽宏伟场景,并没有在这里出现,难道电影里的场景有加工的成分?
这时,一阵微风徐徐拂过,我忽然看到略显稀薄的竹林,摇曳之中竟也有种凝碧滴翠的味道,幽静而雅致;走进竹林,透过竹叶抑望天空,有种清新、纯美的感觉。一时间,我似乎明白张艺谋为何相中这里———美好的风景需要用心去发现,去装饰。
由此我突然想到,一座城市的美,其实也需要去发现和装扮。正如永川区长唐建华说的那样,为把永川建设成为一座大城市,永川人民需要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档次,丰富城镇文明内涵,打造最佳人居环境。这,也应算是对城市的一种装扮吧。
市民感受“可惜老头子走早了”
只要天不下雨,72岁的王淑芬每天上午10时都会准时从萱花路出发,步行40分钟到渝西广场走一走,然后再在广场的椅子上休憩一会儿。
“这里人多、闹热、干净、漂亮,可惜老头子走早了,看不到了。”6日,王婆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王婆婆回忆说,以前自己的家就在渝西广场旁边,不过那时广场还没建好,是一片荒地,连草也不长。每天天还没黑,卖烧烤的、炒田螺的夜摊小贩,便摆开灶台、桌椅做起生意。家里的窗户平时极少打开,因为有异味飘进屋,包括烧烤味、臭水味,甚至还有屎尿味,她和老伴只有无奈地叹气。然而,老两口却不愿搬到儿子家去,因为“人老了,不想挪窝”。
后来,听说家门前这片乱糟糟的空坝要拆了建广场,老两口喜形于色,非常配合地搬迁了,还每天跑到工地上当义务“监工”。他们还一起看广场的效果图,计划买套一室两厅的小户型,期待着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广场的喷泉。没料到广场还没建好,老伴却因病去世了。
2002年,儿子儿媳陪王婆婆来到刚建好的渝西广场。看着宽阔整洁的广场,王婆婆感到难以置信:“这是原来那个地方吗?好漂亮!”从此,王婆婆每天都要到广场走走坐坐,她觉得只要看到热热闹闹的人群,自己就“觉得不那么寂寞”了。
记者 何昌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