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病毒和摄取的食物,即是外来的抗原。肠粘膜通过免疫性机制构成“粘膜屏障”,阻止抗原进入体内或控制机体对侵入抗原的免疫反应。
如果这些粘膜屏障作用减弱或丧失,抗原便进入人的体内,激发人体产生主要为lgE型的抗体,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有高亲和力受体,能结合lgE抗体,一旦暴露于相应抗原后,便引起不同类型的胃肠疾患,临床上统称为过敏性腹泻。
食物过敏症:主要是乳蛋白和大豆蛋白过敏,牛奶中至少含有20种抗原性蛋白,健康儿童约0.3%-0.7%对牛奶过敏,而有过敏体质的儿童约30%对牛奶过敏。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可呈烂便,也可为暴发性水样泻,常带粘液和血。可早在2个月龄时出现症状,6个月至14岁患者可出现较严重全身症状,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贫血、发育营养障碍。血清中有抗牛奶沉淀性抗体,从饮食中剔除牛奶后症状立即缓解。大豆蛋白过敏的人常有水样泻和便血,诊断在于发现大便中有抗大豆蛋白的抗体,停食大豆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新近发现人体肠内有种C型产气荚膜杆菌分泌的B毒素的一种过敏反应,病变主要在空、回肠处,肠壁出血、坏死和溃疡。起病急骤、腹痛开始后即有腹泻,日2-10次不等,粪便初为糊状,后渐为黄水状,不久即为血性,无里急后重。严重者发热和中毒性休克及肠麻痹。治疗:早期应完全禁食,除了全身支持、防治感染、抗休克外,可应用胰蛋白酶制剂口服,可分解B毒素,也可采用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过敏反应。
乳糜泻:本病是对进食小麦、大麦中的麦胶(俗称面筋)的一种反应,病理变化在于小肠粘膜绒毛萎缩、变形,实质上是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上80%-97%的病人有腹泻,表现为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浮于水面,每日大便数次至10余次。也可有非特异性腹痛、腹胀。从饮食中排除麦胶后症状可迅速缓解。本病是环境、遗传和免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遗传倾向。确定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替补疗法,避免食用含麦胶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胃壁或肠壁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疾病,80%有胃肠道症状。临床上表现为腹泻、腹痛、贫血、丢失蛋白等肠道病变和吸收不良综合征,严重者出现梗阻和腹水,病人常有过敏的个人史和家族史,某些病人摄食某些食物后,血清lgE水平升高,提示本病的过敏体质。首选治疗是避免引起胃肠过敏的食物,间歇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对本病有良好效果,无效者可用免疫制剂巯唑嘌呤,也可与强的松联合应用,局限型可手术治疗。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愈后良好。(吴国隆)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