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我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服务理念,打造文化惠民工程,使全省人民都享有更便捷、更丰富、更优质的服务,让文化走近普通百姓,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先进文化的滋养。
文艺大篷车 开到农民家门口
场景:1月18日,寒风凛冽,气温降到零下2度,南京六合钱仓村小学大操场上,村民们提前两小时就来占位子了。等到演出开始时,小操场上已挤满了人。记者问他们冷不冷?村民们乐呵呵地笑着:“今天,村里只要能走动的人都来了。这么多人挤着,暖和着呢!”这是省演艺集团文艺大篷车下乡演出的一个镜头。
实事:近两年,我省从省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中划拨数百万元,为全省部分文艺院团配备了20辆文艺大篷车,去年,全省文艺大篷车下基层演出达1331场。
反响:沛县梆子剧团141场,新沂柳琴剧团136场,邳县柳琴剧团122场,沭阳县淮海剧团124场,睢宁县柳琴剧团110场,丰县小凤凰剧团108场,连云港市淮海剧团101场……这是记者看到的一份我省文艺院团去年大篷车的演出记录。
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莉给记者讲述了“一辆大篷车救活一个剧团”的故事。沭阳县淮海剧团2005年已濒临倒闭,团里演职人员连工资都发不出。当年11月,省里赠送了一辆文艺大篷车,去年,剧团下农村基层演出150场,还创排了不少新剧目。火爆的演出还吸引来了赞助商,“万得福”超市和一家摩托车经销商主动找到该剧团,愿出5万元在大篷车上做广告,支持剧团下乡演出。这个当年发不出工资的剧团,今年准备到艺校招学员,谋求更大的发展。
文艺大篷车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农民在家门口不仅能看到大戏,家里有个红白喜事,还花钱点戏,大篷车随叫随到。不少剧团还新编《诚信花开》、《泥鳅张纳税》等小戏小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让农民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迪教育。
文化广场 为市民献上艺术盛宴
场景:去年9到10月间,沿秦淮河水岸的10大广场好戏连台,中华门广场名城会入城式民俗表演专场、水西门广场京剧专场、河口广场少儿歌舞专场、汉中门广场“留住我们的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演、清凉门广场戏曲专场、武定门广场越剧专场、白马广场歌舞专场、水木秦淮广场“我爱你南京”大型群众演唱会、南湖广场民乐专场和东水关广场杂技魔术专场成为第六届南京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南京市民大呼过瘾,都说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免费欣赏到这么多精彩节目,艺术节以往都在剧场里举办,而今年的艺术节真正成了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实事:在政府的引导和补贴下,我省各地基层群众品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尤其是文化广场演出深得市民喜爱。如,盐城的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100场广场文艺演(展)出、100场文化进社区、100场送文化到农村)、徐州的“动感古彭”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无锡的“激情周末”广场文艺展演、南通的濠滨夏夜广场活动、宿迁的广场文化周周乐等,吴江市的广场演出“十镇联动巡演”,每年巡回演出20场,观众达30万人次。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位文化局长的思考:南通市文化局长黄振平认为,扩大公共文化范围,广场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像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节庆活动,比如大型嘉年华狂欢等经常在广场举办,让纳税人充分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目前多数文化活动还是在剧院里举行,动辄数百元的高票价让很多工薪阶层进不起剧院,广场文化活动则可以让广大老百姓能平等享用并参与文化生活,尤其在城里打工的民工,广场文化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也证明,广场文化非常受民工兄弟的欢迎。
乡镇文化站 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
人物故事:兴化市周庄镇边一村赤脚医生沈培俊,几乎每星期都要赶30里路去镇上的文化站参加文艺节目排练,每年要参加100场以上下乡演出。如今,他已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大明星,村里的大娘大爷都是他的“追星族”。在周庄镇文化站,像沈培俊这样的文艺骨干有40多人,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村民们都用他们扮演的角色亲切地称呼他们“张二保”、“王瞎子”、“李富财”。
实事: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计划在5年内拿出5亿元支持文化站建设和“三送”工程。去年首批专项资金3000万元已解决了63个无房和153个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同时,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从2006年起,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省1500多名乡镇文化站长、文艺骨干进行轮训。在文化站建设中我省积极探索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股份合作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的办法,极大改变了乡镇文化站“死不了、活不好”的守摊子状态,初步形成了“公益事业订单化、娱乐活动市场化、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新格局。今年,我省要再完成10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
学者视角:江苏文化馆研究员戴珩:前两年,乡镇文化站的阵地普遍处于流失状态。尤其是苏北,文化站长只能拿到一点微薄的工资,处境艰难,不少人被政府部门借去打杂,有的出外打工,有的则改行招商引资去了。去年,我省改建、重建了216个乡镇文化站,省里不仅在硬件上舍得投入,软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乡镇文化站长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文化站长的素质。乡镇文化站的重建,对苏北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为老百姓构筑一道文化低保线,保障他们基本的文化权益,让他们享受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对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则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和他们内在的精神品格。
高雅艺术 浸润万千学子心灵
场景:2006年12月5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在苏州大学举办音乐会,演出礼堂座无虚席,不仅走廊里站满了人,连舞台上居然还坐了200多名同学。或许这样的拥挤对演奏者会有影响,但刘老师没有丝毫不快,他实在太欣喜了,他说:“这是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江苏高校巡演,能在江苏大学生中得到如此共鸣,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实事: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一项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引导潜在文化消费的公益活动,该活动已坚持10年,去年演出达百场。政府为进高校的剧团每场演出补贴3000——5000元。
省昆剧院在政府资助下,从前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两届“昆曲故乡行”活动。昆曲艺术家们走进昆山、太仓的200所中小学巡演,采取折子戏表演与讲解赏析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浅出,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昆曲。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文联在南京联合举办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集中推出14台中外舞台剧目、8项美术展览。政府补贴380万,使艺术周最低票价降至20元。去年暑假,省委宣传部又面向孩子开办了暑期艺术公益夏令营。夏令营推出了40场票价低、寓教于乐的普及音乐会、儿童剧和艺术讲座等系列活动。
反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马竞飞在听了刘育熙教授的小提琴音乐会后,写下这样一段话:“在充斥着流行音乐的大学生活中,我们能够亲身体验由刘教授带来的古典及民族音乐,实在是荣幸至极!这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机会,浮躁的现代年轻人正缺少高雅音乐中所体现出的热情、沉稳与投入。”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承办方、省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活动部主任夏建军说:“每次在现场看到大学生反响那么热烈,就觉得不是大学生不需要高雅艺术,而是我们做得太少。”
在昆山,看到那些十多岁的中小学生对昆剧那么着迷,省昆院长柯军更加坚定了在孩子中普及昆曲的信心:“让中小学生接触昆曲,关键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民族还有昆曲这么好听这么优美的文化遗产,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也许就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一场演出,会让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昆曲。”
一位从事高雅演出的演出商反映,早几年南京的高雅演出很难做,现在大有改观,欣赏高雅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多,《桃花扇》在南京演出曾出现一票难求盛况,这说明政府对高层次文化消费的扶持和引导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书香工程 用知识照亮乡村致富路
场景:12月20日,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占地500多平方的“农家书屋”内,中学生张志英借了本《中学生最想知道的66个问题》津津有味地读着。该书屋目前已有2万多册图书,40多种省级党报,210种杂志,开业4个多月,已有1.6万人前来借书,每天借阅量达到170人。像永联村这样综合性、多功能的“农家书屋”张家港目前已拥有40家,各“农家书屋”的电脑与该市图书馆联网,全部实现资源共享。
实事:“农家书香”是省新闻出版局2006年的一号工程。2006年6月,全省首批43家“农家书屋”已正式授牌,至该年9月,江苏全省的“农家书香”工程建设已从局部试点转入全面铺开,“农家书库”、“农家书屋”和“农家书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省重点资助和各地自建的“农家书屋”已经拓展到近1000个,出版“三农”图书205种、“三农”电子音像出版物112种。
执行者江苏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周兴安手记:书香工程是惠及千百万农家的政府工程。我们积极策应,以最快速度推出了“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半年就出版了65种,成为书香工程的主力品种。这套丛书包括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里面内容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教农民如何成为一个新型农民,如:如何科学种植养殖,去城里打工怎样维权,开小饭馆要注意什么……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每本定价都在4.5元至5.5元,农民看得懂,买得起。
反响:我叫顾昌明,黄桥老区雅周镇雅周村人。我在村里免费开书店已十多年了。去年,农家书屋挂牌,又给我添了6顶书橱,1000多册书。我这儿临街,来往人多。早上6点我就起床,书屋就同时对外开放了。大家都说我这里是“文化超市”,当然,看得最多的,还是农业科学方面的书。我们镇有100多户养殖种植专业户,有养奶牛的、有种食用菌的,他们编了个有意思的口号:要致富,找老顾。雅周村4组,有个叫林光龙的村民,他承包了15亩池塘水面养鱼,由于不懂技术,几年下来总是不赚钱。有次卖鱼经过我家门口,我知道他的情况后,向他推荐了一本书《池塘养鱼与病虫害防治》,他借回家仔细看了不少遍,受到书上启发,这两三年,每年都能净赚两三万。
新场馆 成了市民的“文化客厅”
人物故事:对南京图书馆新馆的视障阅览室,盲人作家庄大军赞不绝口,在这里,视障人士借助点显器和语音朗读软件,可以很方便地上网浏览;可以听磁带和CD里的小说和音乐;可以借助放大仪读书看报;可以从2000册盲文书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等他回到家后,视障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已经通过E-mail把2000多册电子书的书目发送到他的邮箱里。开馆半年不到,南图已经成为备受市民欢迎的文化客厅。
实事:从2004年起,我省决定3年内投资100亿元,打造十大社会公益事业,其中有5项是文化场馆建设。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江苏科技历史文化中心等都被摆到了突出位置。去年10月,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不仅有可容纳3000人的普通阅览室,还有多个专题阅览室,视障阅览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新馆还将5万册图书放到网上,市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馆内藏书。同时,爱涛艺术馆、苏州图书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设计)、连云港博物馆、梅兰芳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也在各地陆续建成开放。
反响:南京公务员赵婷:每个星期我都要到南京图书馆去听智慧父母的讲座,孩子刚满2岁,以前如何教育孩子全家人意见老不一致,后来知道南图有讲座,我期期都来听,幼教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如今,南图的免费讲座已形成品牌,除了亲子系列,还有热点专场、历史人文、中华国学、形象设计等,4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常常挤进上千人,连过道里都坐满了人。
苏州市民朱玉嶙: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去年国庆开放,新馆的灰白两色正是传统苏州民居的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作为苏州人,我感到太自豪了。
南京江宁于先生:现在人家问我住什么地方,我总是很自豪地告诉他:就在爱涛艺术馆的附近。它是江苏最大的工艺品展示中心,尤其馆内十多米高的四大名柱堪称经典,四根红木柱子上雕刻着《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经典情节和场景,让你面对它有一种深深的震撼。
撰写 薛颖旦 汪秋萍
张粉琴 王宏伟
三送工程 带给乡亲们的不仅是欢乐
镜头:夏天的傍晚,滨海蔡桥镇。电影放映员在学校操场上早早支起了幕布,收录机里放起了歌曲。“放电影了,放电影了”,周围几个村的村民一传十,十传百,天还未黑,操场上已坐满了人。当晚放的是农村喜剧题材《媳妇你当家》,大家看得很开心,看完了还要求再加映一场,那天,大家看到12点多,还不肯离去。
实事:2006年,江苏全省各级文艺单位为基层送去电影近13万场,送戏近19000场。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在全省联合组织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三送工程。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800万元,集中采购科普图书,直接配送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对经济薄弱地区“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给予补贴,确保每个乡镇得到1万元科普图书、全年演出不少于4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省文化厅还举办了多期电影放映员培训班,对电影每场补助80元,对送戏每场补助2000元。
执行者省文化厅科教产业处副处长王秀云手记:三送工程涉及到苏北及苏中39个经济薄弱县,679个乡镇,10500个村。考虑到这些地区实际情况,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三送的内容为实用、健康、兼顾娱乐,决不搞形式主义。在图书采购上,我们主要圈定在普法类(涉及打工权益保护)、个人财产类(涉及土地承包)、养老类(涉及养老保险),最大头的还是农业实用技术,如蚕桑养殖、防治禽流感等。在电影和戏剧方面,更加注重内容健康,引导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发现,这几年,有关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不多,从2007年起,为了让农民看到更多贴近他们生活的好戏,我们将公开征集小戏小品剧本,选择二三十个优秀的本子,免费发放到县剧团和基层文化馆,让他们为农民演出。
反响: 我叫唐于胜,是滨海五汛镇放映队的,已放了39年电影。90年代电影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都改行了,可我一直在干老本行。
省里送电影下乡,一个村一个月一场电影,让我们放映队又红火起来。电影拷贝一半是故事片一半是科教片,科教片有购种信息、水稻病虫害防治、农村防火、农用运输车使用方法等,很受农民欢迎。有的科教片,大伙一遍看不懂,还会跟着放映队到下个村看二遍。像省农科院专家讲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就有人一连看了3场。去年三四月份育小秧时,我们配套放的是购种信息,推荐的是“淮稻6号”,四份村、向阳村、汛北村的村民都去买了。秋天我们再去那里放电影,他们都高兴地告诉我们,去年水稻产量很高,非常感谢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