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肖持刚)以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妥善安置职工为目标,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在诸多方面再获新的突破。2005、2006两年,先后完成了105户企业改革任务、704户企业的产权登记换证及22000名下岗职工“并轨”工作,推动了110户企业产权交易,交易额达82.6亿元。
股权分置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市全力推进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市国资委经过精心策划、规范运作,西安旅游、西安饮食、标准股份、天地源股份、交大博通等5户国有控股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取得圆满成功。据统计,5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家股权益将由股改前的18.7亿元增加到股改后的30亿元,增幅超过63%。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南风日化、大唐电信等国有参股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工作。
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获得新突破
在2005年组建由深圳、香港等四城市出资的西安公交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我市首次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圆满完成了市天然气总公司的资产重组,引进资金7.4亿元,与香港中华煤气合资组建的西安秦华燃气有限公司已正式挂牌。建国饭店通过招标拍卖,被首都旅游集团收购引进资金1.08亿元。由市国资委、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出资,设立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大提升了市政施工企业的资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我市现有的三个污水厂进行整合,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机构组建,并已正式挂牌运营。市建筑总公司、自来水总公司的改制重组工作也在按照既定计划顺利推进。
兼并破产人资分离稳步推进
针对我市尚未改制的企业包袱重、困难多、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在先后实施完成1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基础上,2006年我市正式启动了西安风雷仪表厂政策性破产程序。出台了《特困企业职工安置暨依法破产试点工作意见》,确定了26户企业进行试点,拟拿出7500万元用于职工安置,加快困难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到2006年底,西安市联运总公司、唐城集团青年服装店等企业已完成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其他企业的依法破产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年内将全面完成。“人资分离”试点工作是我市推进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安第四制药厂、西安唐华轻工机电总厂等6户企业实施“人资分离”试点,整体工作将在年内基本完成。
主辅分离并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继续加大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的工作力度,全市22000名下岗职工的并轨工作已基本完成。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顺利,已全面完成了首批省属企业所办的12所中小学的接收工作。同时深入调研,制定并下发了市属国有企业分离办中小学实施方案,明确了接收办法和工作程序,11所市属企业办中小学及市属13户企业办医院移交工作已全面启动,为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产重组产业整合进程加快
在推进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过程中,市国资委始终把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调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06年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的进程明显加快。
构建国资运营机构平台,加大国有资产的整合力度,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我市先后将37户工业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划转到西安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实施资本和产业整合(涉及总资产83亿元人民币,职工2.6万人)。两年来,该公司先后完成了26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实现职工身份置换9429人,整合了1340亩闲置土地。该公司还发挥融资功能,落实2.5亿元贷款并取得20亿元授信额度。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大旅游业,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战略要求,市国资委将西安饮食(集团)股份公司国有股权划归西安旅游集团公司持有,使西安旅游集团由资产总额11.67亿元、年经营收入3.3亿元一跃成为资产总额超过20亿元、年经营收入超过8亿元的我国西部最大的旅游服务型企业。
加大产权招商力度,以招商促进改革,以引资推动重组。先后组织有关企业分别与中国国电集团、香港恒基集团、香港衡远集团等大型企业及投资者签订了战略和项目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达48.31亿元人民币。对“西化热电化工公司与中国昊华集团公司”、“西安焦化厂与陕西龙钢集团公司”、“西安锅炉总厂与西电集团公司”的重组方式和途径与有关方面进行了积极沟通和衔接,为今后在全市范围乃至更大层面上进行资源和业务整合重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积极做好下划企业产业整合与管理工作。2006年下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唐华集团等46户企业下放西安管理后,市国资委及时对下划企业的资产状况、职工人数、土地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全面摸底,在积极稳妥地做好接收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整合、功能定位和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布局的高度,提出了产业整合与管理的具体意见,为这些企业在西安地区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