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2月9日电(记者边巴次仁 胡星)乘坐着由专人驾驶的凌志高档越野车,多拉匆匆赶往拉萨贡嘎机场。这个消瘦的高个子藏族人,今天要飞往广州谈一宗生意。
年近40的多拉,是一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
谈起当初创业的经历,多拉感慨很多。出生在日喀则曲美乡这个干旱缺水、种地为生的地方,多拉10岁就跟着几个兄弟随父亲出来谋生。
1984年,多拉一家通过帮人修建房屋挣了一点钱,想买一辆车跑运输。当时的日喀则地区物资紧缺,有钱也很难买到汽车。日喀则地区知道情况后,将县里唯一的一辆解放牌汽车卖给了多拉家。
从此,16岁的多拉开车踏上了西藏到青海的运输之路,“这一干就是20多年了!”
白手起家的经历,多拉经常会给企业里的近300名职工讲起。他由衷地说:“是国家对西藏的优惠政策给了自己发展机遇,一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放手做生意’;二是西藏农牧民的生活普遍好起来,给了自己‘做生意的空间’。”
富裕起来的多拉并没有忘记家乡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乡,“我计划扩大企业经营的范围,向房地产开发发展,这样可以吸纳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到我的企业就业,为他们解决生计。”
多拉的同乡群培次仁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实行免征农牧业税,农牧民手里的钱多起来,农牧区掀起了建新房的热潮。群培次仁抓住这个机会成立了建筑公司。
西部大开发开始后,西藏各地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群培次仁的公司承接了不少公路、桥梁等建筑工程,生意越做越大,公司还享受了乡镇企业免交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现在,群培次仁的建筑公司总资产超过1.4亿元。
正是得益于中国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针对西藏实施的各种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藏族农民像多拉和群培次仁一样,靠着自身的努力创造了财富神话。
西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显示:2006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9.75亿元,对西藏税收的贡献率首次超过国有和集体经济,占到57%。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表示,今年西藏还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