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部分青年志愿者与随胡锦涛主席出访的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合影留念。
队长林道轩在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外科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文/图记者杨明 通讯员黄红英、陈霄斌
经过一周左右的休整,十名广州援塞舌尔青年志愿者本周陆续在各自的服务单位开始正式“上班”了。昨日,本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联络万里之外的他们,一起分享他们上班首日的兴奋和援非初体验的思考。广州援塞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林道轩还给记者传来日记,日记里记录了他偶遇胡锦涛主席的情景: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国家主席胡锦涛非洲八国之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塞舌尔共和国。
我与另外三名队员很幸运地被中国大使馆选为工作人员,住入胡主席下榻的‘博瓦隆大酒店’,为高层访问团提供服务。
当机场迎接主席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我们随同礼宾车队一同回到了酒店,开始了我们繁忙的物资供给工作。正忙的时候电话响了,“联办”的负责同志叫我马上到“336”房间听候调度——336房间不就是胡主席的房间吗?
我的临时任务是协助首长联络员进行联络与后勤供给工作,以及协调各部长房间的物资保障。首长房间的门前静悄悄,每一个人都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很快,到了塞舌尔总统设欢迎晚宴的时间了。我刚在楼梯的转角处安排完一项事务,一转头,胡主席出来了。
胡主席身穿蓝色短袖便装,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走来。可能由于我穿了一件印有“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上衣,胡主席走近我的时候停了一下,亲切地望了我一眼。我按住心头的激动,轻声对主席说:“主席您好,我是来自广州的青年志愿者!”胡主席亲切地对我微笑一下,伸出右手与我相握。胡主席的手宽厚而有力,我感到有一股暖流从我的手心涌动……
这是我来到塞舌尔后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为主席当联络员。”
“和谐医患关系感动志愿者”
七名队员在同一家医院工作
队员张聪(荔湾区人民医院医生,在维多利亚医院内科服务):
在塞舌尔,医患关系极其和谐,人们见到医生的时候会主动微笑地打招呼,接受了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后,病人都会给予真诚的感谢,出院的时候,病人会向照顾自己的医护人员送上亲手写的心意卡。当然,在这里的医生都是全心全意地为解除病人的病痛而不辞劳苦地工作的。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在工作和操作中加倍小心”
队长林道轩(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在维多利亚医院外科服务):
维多利亚医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综合医院,也是塞国卫生部的所在地。但其医疗条件只是相当于国内的二甲医院水平。
塞舌尔是禁止在未经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查的,所以,很多时候医生们是暴露在不知情的高危感染风险的环境下进行工作。我想,只能在工作和操作中加倍小心吧!
学校很朴素老师很友善
队员谭晓睿、王菁(在塞舌尔音乐学校教小提琴、钢琴):
来塞舌尔已经好几天了,终于,音乐学校的老师“PIERRE”要来接我们去学校和校长见面。我们站在学校大门口,就可以看见右手边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在一楼入口处有一块小木板写着黄色的英文“SCHOOLOFMUSIC”,很简单,很朴素。
PIERRE领着我们走进去,一块黑板映入我眼帘,面积很小,是我们国内课室黑板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办公设置都非常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加上一台风扇。课室很少,仅两间:二楼一间课室里摆着一些打击乐器,面积不过10平方米,集体课和个别课都在同一教室里进行。在楼梯转角处,有间钢琴课室,也不过10平方米,摆着一架钢琴,还有四五张长椅。虽然没有任何现代的气息,但是,这里的老师们都很热情,很友善。
上班首日日记
十名队员中,五名青年医生和两名护士都在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的国家医院工作。队员张聪告诉记者,五位年轻的中国医生刚刚通过了塞舌尔卫生部的资格认定和面试,8日正式开始在这里行医。医院里的医疗队伍基本上都是外国人组成,捷克、印度、古巴的医生占了绝大部分,加上中国的医疗队伍,是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军”。
队员梁一鸣和彭锐说,医院的条件比之前想象的还是要好些,希望能够尽快地了解当地病人的体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护士范薇和梁玉明则计划尽快地规范器械消毒、护理记录等环节的工作。
三名教师王兴业、谭晓睿、王菁的工作地点相距不远,分别位于塞舌尔文化部和教育部附近的汉语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王兴业的工作是教当地的中学生学习汉语。而谭晓睿和王菁则被安排分别教小提琴和钢琴。
希望广州志愿者成榜样
团市委副书记折志凌通过越洋电话寄语队员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更好地播撒爱心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塞友谊,充分展示广州青年的风采和广州的新形象。
塞舌尔卫生部常务副部长裘德·戈登与塞舌尔外交部常务副部长马海尔认为,广州青年志愿者将为塞舌尔的医疗工作与教育工作带来创新思维,希望他们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中塞两国青年的友谊。
上班首日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