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个多月前,患有精神病的周学明撒手而去,14岁的儿子周群结束了近8年被父亲“囚禁”在10平米小屋的生涯。在被“囚禁”的8年中,父亲留给他一笔财富:认识近2000个汉字、会加减乘除法和一些英文单词。
童年
爸爸说“咱家没钱,不上学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周学明进入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厂当工人。1992年底,他带着一名叫小梅的年轻女子回到江都老家。此时,这名女子已经挺着个大肚子了。当时,周学明和小梅没有领取结婚证。周学明的母亲顾玉华很快默认了这个媳妇:“后来,我才知道,她叫小梅,是句容人。”1993年2月,小梅生下了儿子周群。两个月后,小梅带着周群回到了龙潭。周学明把3岁的周群送到了龙潭水泥厂附近的一家幼儿园。
1997年,同事们发现周学明的举止有些怪异。医生诊断后发现,周学明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这时,人们才知道他患了精神病。从此,周学明在家休养,工厂每月发给他350元生活费。“有时候,他一发病,就打骂老婆。老婆受不了,就跑了。”
龙潭街道中国水泥厂社区陈加如主任介绍,1997年底,小梅离家出走。此后,她还回到过龙潭一次,买了新衣服和吃的东西,让幼儿园的老师转交给孩子,但都被周学明烧了。上完幼儿园后,周群到水泥厂小学上一年级。一天,老师让每个学生交30块钱杂费。周群放学后问爸爸要钱。“算了,咱家没钱,不上了。”周学明说。周群就这样辍学了。
禁室
10平方米小屋就是整个世界
从1999年开始,龙潭街道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一名中年男子在街上闲逛,身边跟着个七八岁的男孩。“从街东头走到西头,再从西头走回来。”周群说,他那时不懂事,只知道跟着父亲。“他到哪,我就跟到哪,反正是瞎逛。”除了闲逛外,日常生活是艰辛的。周学明每次都只买些青菜,很少买鱼和肉。有时候买面,也只是买一斤。“吃得很差,但从小就那样,习惯了。”这样闲逛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
“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你以后少出去,外面不好。”周群回忆。于是,他成了父亲的“囚徒”。在个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两张板凳和一个旧柜子外,几乎没有任何家具。“他出去就把门锁上,我就待在家里,整天不出门,也不和别人来往,和邻居也不熟。”周群说,由于觉得孤单,他就在家乱摆弄东西。“其实家里也没什么好摆弄的。但爸爸回来后就很生气,会骂我。”
“家里曾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但很快就坏了,我好多年都没看过电视了。”周群8岁的时候,周学明带他回了趟江都老家。在老家,周群看到了电视,“什么节目都喜欢看。老家有个小堂哥,他放学后可以和我玩。”那次,周群足足待了半年。对他来说,那是一段幸福时光。
识字
爸爸每次教我两个字
“我是I,我的是my,我会几个单词呢。”周群告诉记者,父亲长期把他关在家中,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教他识字。“他上过高中呢。”周群有些羡慕。“他每天教我认两个字,然后就让我写。有时停下来温习,过一两天再开始。我每次都写十几行,直到把这些字记住。有时候,他还让我默写,我写不出来,他就罚我抄。”周群拿出了一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汉字,字迹相当工整。奶奶顾玉华说:“哎,都是没钱啊,上不了学。”她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就靠政府的救助金生活,没钱供孙子读书。
“他从外面买些课本回来,然后教我识字。”周群至今还在床下藏着父亲给他买的语文书。周群说,在七八年的“囚徒”生涯中,他学会了近2000个汉字。“现在我可以看报纸了,就是有些字不懂。”周学明生前还试图教孩子一些数学和英语。“英语我只会几个单词,数学会加减乘除,会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乘宽嘛,别的就不懂了。”周群说,他估计自己的语文可以达到四年级的水平。
精神病父亲教孩子识字,而且还教了七八年,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这确实发生在了周群身上。“其实,他平时还是很好的,就是发起病来不对头。”周群说。
将来
哪所学校会收我呢
去年10月的一天,周学明躺在床上,嘱咐周群回江都老家和奶奶生活。“爸爸告诉我,他生病了,照顾不了我。他还说,我以后要自己苦,叫我不要怕苦,慢慢来。”于是,周群一个人回到了江都。
去年12月底,龙潭派出所的警察告诉周群,周学明死在家中。他和奶奶赶回龙潭料理了后事。水泥厂在给周群办理供养手续时,大家才发现,周群根本就没有户口。栖霞公安分局户政科了解情况后,迅速整理好相关资料并上报给南京市公安局。今年2月6日,户口办好了。水泥厂还发动了职工募捐,帮周群筹集了6000多元捐款。
谈到母亲,周群说:“我才不想她呢,她把我扔下不管了,我都不记得她是什么样子!”周群说,对于曾经的“囚徒”生活,他并不恨父亲,毕竟父亲是有病的。“他不让我上学,是因为没钱,我不怪他。”周群说,他没有想过将来,现在就想上学。然而,他辍学这么多年了,目前还没有学校肯接收他。
“帮他联系过一所小学,但有难度。”水泥厂社区的陈主任说,要解决他的上学问题,可能还要靠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爱心和特殊照顾。毕竟,对于这个14岁的少年来说,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