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果实累累的荔枝园,如今成为一片荒地,很多果树已经砍掉,篱笆千疮百孔,明显处于撂荒状态。记者日前看到的这一幕,很难相信它多年前是当地被称为“现代农业典范”的千亩果园。
这个千亩果园的破落原因很简单:前些年荔枝丰收,价格跌至每公斤几毛钱,连摘果的成本都不够,荔枝卖不出,地租没办法交,更没有办法进行品种改良,承包的农户很快就挺不下去。
这种“现代农业样板”的失败,究其根本,它们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几乎都是一些地方领导的“政绩”体现。一些地方为了不落人后,不惜投入重金,着力建设“千亩果园”“万亩果园”,打造所谓的“水果大镇”“水果大县”,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成为“看起来很美”的“花瓶样板”。这种“样板工程”,要害是只管生产,不管流通、销售和加工,农民虽然在行政命令或政策诱导下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它与传统农业并没有本质区别,陷入“果贱伤农”怪圈也是必然。
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是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当然需要样板。样板的示范作用,不仅在于能使广大农民直观地认识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以点带面。而那些靠吃资金“偏饭”、开政策“小灶”喂大的“花瓶样板”,管理和运行成本高昂,农民根本没办法效法和推广,不仅本身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且使农民对现代农业产生误解。
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地方提到发展现代农业,认为关键是加大投入,但对投入花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却心里无数。以往的教训表明,发展现代农业的钱,不能花在打造这种没有推广价值的“花瓶”上,不能花在“一窝蜂”“大呼隆”式的刮风上,而应该用在夯实产业基础上。
(记者梁思奇)据新华社南宁2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