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焦点
2月10日上午,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第一次公开设展招聘,共招聘23个岗位,其中有火化工、接运工和美容师等17个殡葬服务员岗位。9:15,殡葬管理处带来的60张人员登记表已经发放一空,应聘者只能到别的展位购买求职书。
据悉,如今在南京殡葬服务部门工作的职工,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工人占到了34%,服务水平受到一定的局限,这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现代治丧活动的要求。原先很难被人接受的殡葬业岗位,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
媒体大多认为,除了极少部分人是出于自己的理想选择了殡葬行业,来应聘的大多数人都受到就业市场供需关系这只“无形之手”推动,改变了“谈殡色变”和“嫌弃殡葬业”的老观念。
民意顾问
上千人应聘殡葬服务岗位的新闻,表面看来,似乎说明了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得到了改观,摈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但是,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太大了,缺乏相应的独立选择。换句话说,在就业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们不能选择自己心爱的专业,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心满意足,至于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还不能确定。前段时间,《江南时报》报道了一位硕士生养鸭的事情,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改变就业观念,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我认为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这些应聘者想想,假如他们是我们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你会认为他们是观念改变了,还是压力更大了。
由于现在城乡待遇差异的存在,大学生们普遍还是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也因为家庭本来就是城市的学生不可能选择到乡镇,而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了,肯定也不愿意回去。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度容纳日渐增多的毕业生。因此,有不少城市都在提高城市“门槛”,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这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同时,目前的大学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比如说,全国的大学里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经济学院、政法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现在又流行增加“新闻专业”、“影视专业”……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人才的需求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的专业也不对口,并且喜欢一窝蜂紧追热门专业,哪怕师资力量不具备。
当务之急,是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导向进行“分流”,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研,出台一系列具积极意义的规定,对就业状况进行保障。政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到相当的高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因为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进人才市场,他们每个人背后都连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农村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差不多是集全家数年之力,有的甚至是东借西凑,本指望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工作,但是现在工作却没着落,引发家庭的经济困难,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城市生活本身也不容易——仅城市房价就够他们头疼的了。
大学生就业也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好好处理,积聚下来,很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引发具有爆炸性的社会问题。
(上述文章系本报记者高明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作者系江南时报民意顾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