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前,在上海火车站的返乡人流中,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记录下了163位无偿献血旅客的身影。一年之后,同样在火车站,同样是返乡人群,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再次感受到了这股暖流。不同的是,献血的人更多了,仅一天就有132位旅客无偿献血;不同的是,献血者也感受到更多的暖流,他们可以直接进入指定候车厅便捷上车,无需排队。
昨天下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火车站的流动采血车上。自愿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络绎不绝。继去年成功举办为无偿献血者免费摄影的活动后,今年,由东方早报、市血液管理办公室和上海铁路局主办,国美电器集团、徐汇区中心医院和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协办的“美丽心灵———以无偿献血的名义”真情互动活动昨日再次拉开帷幕。
根据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统计,仅昨日一天,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和上海火车南站两个献血点,就有132位自愿无偿献血者,其中有21位一次性献出400毫升血液,他们为上海留下了一袋袋带着体温的热血。市血液管理办公室宣传科科长宋琪说,这些自愿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再次用无偿献血的方式为上海添砖加瓦,“真的很可爱”。
在这些献血者中,大部分都是准备当日踏上回家旅程的外来务工者,他们以无偿献血的方式为上海送上一份新年礼物。在东方早报摄影记者的镜头前,他们留下了淳朴的笑容;在照片下面,他们给上海写下了寄语:愿上海更美丽。
为了给无偿献血者更多的关爱,铁路部门特意开设无偿献血者绿色通道,献血旅客凭当日车票和《无偿献血证》,即可进入指定候车厅便捷登车。为了向这些可爱的人表达感谢之情,国美电器集团还为无偿献血者送上了一份礼物。
第一次来上海,他放弃逛外滩
郑铁军 25岁
途经上海,逗留不到24小时,原本打算转车的时间去逛一下外滩
鲜血从郑铁军的手臂流淌出来时,这个25岁的山东小伙神情坦然。虽然只是途径上海,逗留还不到24小时,可郑铁军却选择在离别前爽快地卷起袖子,为这座城市献出自己200毫升温暖鲜血。
瘦高个的郑铁军仅挎了一只包,他从人群中径直走到无偿献血咨询点。“您好!请问您想献血吗?”血液中心的采血护士笑着询问,郑铁军点了点头,同时迅速地挽起袖子说:“能快点吗?我马上要赶火车。”
这次春节回家,郑铁军没能买到杭州直达家乡的火车票,于是,他于10日晚抵达上海,并预备乘坐昨天下午4点的火车。“原来打算利用这段转车的时间去外滩逛一圈,看来现在是来不及了。”郑铁军坦言,自己虽是第一次来上海,可却毫不后悔把珍贵的时间用在无偿献血上。
其实,这是郑铁军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上海是个充满希望的城市,非常高兴为上海献血。”郑铁军毫不掩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在仅有50平方米的采血车上,200ml的血从郑铁军的身体里缓缓地流到采血袋里。“世界需要每个人的爱心,这样春天才会温暖。而我的血要是能救了人,那实在是太开心了。”献血后的郑铁军道出了他的心愿。
献完血的郑铁军十分坦然,他又立即向旁边的护士咨询下次什么时候可以献血。“我的身体这么好,应该乘年轻多献血。”第一次的体验使郑铁军消除了曾经对于献血的种种恐惧。
与以往不同的是,昨天在火车站的采血点,每位无偿献血者都可以得到拍照留影的特别服务。轮到郑铁军时,他自言自语道:“外滩没去成,可在这个背景板前留个影也足够了,我会把照片好好收藏的。”照片中,郑铁军笑的是那样开心。
第一次乘坐火车第一次献血
江解龙19岁
习惯性晕车让江解龙在献血时的血压偏高,但他坚持进行了两次测量
拿出印着1988年出生的身份证,在上海南站南广场的流动采血车前,来自安徽的江解龙的脸上还带着几份稚气。看着旁人说他年纪还小时,江解龙就大声地申辩着:“我不小了,过年可就20了。”
去年9月前后,江解龙刚从温州来到上海,在上海春城的一家饭店做服务生。
听到旁边有人问他是不是买到了有座位的火车票,江解龙茫然地摇着头说:“不知道呢。”后来,在邻座的指点下掏出车票来仔细地瞧了瞧,看清上面12车和座号,他才憨憨地笑着说:“有座,有座。”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次是江解龙第一次乘火车。
在流动采血车里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发现江解龙的血压有点偏高,而他摇头解释说自己一定是坐公交车过来晕车的缘故,坚持等了10分钟让医生重新检测,这才顺利地拿到了献血的通行证。
“没办法,我天生就晕车。”在江解龙的记忆里,以前过年回家乘长途客车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旅程,“要带足够的塑料袋来应付自己的胃。”而今年到上海打工的好处就是,他可以有机会坐火车回家过年。昨天一早,他就赶到上海南站,顺利地买到了晚上9点出发前往合肥的火车票。而按照他的计划,如果这次不能买到火车票,就只能第二天搭乘长途汽车回家。
“我想我应该不会晕火车的。”攥着刚买到的火车票,江解龙感觉心里一阵轻松,此时他恰好看到了站前流动采血车。“以前,我的一个师弟就曾经在七宝献过血,我那时就有了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回家之前,江解龙刚刚辞去了服务生的工作,背上简单的黑色背包时,他已经在脑子里筹划起自己的将来。江解龙的妈妈也在他原来做服务生的饭店工作,但比起妈妈的照顾,他更想一个人飞出去闯更广阔的天地。
“我在台州跟着师傅学了一套模具手艺,以后我要开一间自己的模坊。”江解龙打算着,春节回来就要实施自己的这个人生理想。
就像我修建隧道时一样快乐
张其东39岁
建设隧道、献血在张其东眼里,都是自己作为新上海人“应尽的义务
“医生说,如果多献200毫升,或许就可以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我一定要献400毫升。”刚刚走下采血车的张其东挽着胳膊、挺着胸脯,满脸自豪。39岁的他兴奋地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自己已经有了两次献400毫升血液的经历。“献血就像我从事的隧道建设工作一样令我快乐。”
张其东说自己刚刚送走回乡的朋友,看到采血车“想都没想就挽起胳膊。”不仅如此,憨厚朴实的他反复念叨,无论血液或是骨髓,一旦有人需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捐献。”他说自己相信,帮助别人也同样会获得别人的关怀。
虽然春节无法与家人团聚,但张其东的脸上却有着与广场上背着大包小包等待回家的人们一样的幸福。“我参与修建的长江隧道是世界最大的隧道。”他自豪地说,这个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
2006年,张其东每天要在海平面下70米的修建现场工作几个小时。他说自己的任务就是为隧道铺设电路。“保证所有的照明灯都能发光,所有的电器都正常工作。”目前,隧道已经推进了很长一段,“每当回头看,就忍不住心里的激动而笑出来。”
张其东已经连续三年春节没有回家,但张其东说,一想到隧道工程的庞大和建成后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7年的张其东说,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大都市。而建设隧道、献血在他眼里,都是自己作为新上海人“应尽的义务。”他说这句话时,语气虽轻,却格外坚定。临走时,张其东迟迟不愿将自己的照片贴到宣传板上。“献血是义务,不算啥。不用让所有人都知道。”
第四次献血的土族女孩
王春晴24岁
“美丽的上海,我爱的城市”。王春晴即将在上海展开人生新梦想
“我这是第四次献血了,每次都是400毫升。”撸起袖子的时候,24岁的王春晴没有一丝犹豫,这个来自青海西宁的土族女孩来上海还不到1个月。
在广西南宁一所高校就读的王春晴,刚刚和20几个同学一起被介绍到嘉定的一家物流公司实习。昨天,她特地赶到上海南站买回家的火车票,但只买到了一张2月18日早上出发的车票,那天已经是大年初一。
“看来今年的除夕夜,只能和同学们一起烫火锅了。”王春晴说。30多个小时的旅程,年初八还要赶回实习单位,王春晴算了一下,今年春节她在家里住不上几天。
拿到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为她拍摄的照片后,王春晴在上面写下:美丽的上海,我爱的城市。对她来说,这次回家的另一个任务是,要告诉父母在实习结束后她会在上海的这家单位安顿下来,展开人生新的梦想。
上海志愿者
袁野:刚刚献过血这次错过了
“请你了解一下无偿献血的情况。”昨天,在上海南站,个头高大、一脸文静的袁野披着“无偿献血”的红色条幅,向经过身边的陌生人宣传献血知识。而作为一名志愿者,才满二十岁的他已经多次无偿献血。
家住徐汇区百色路的袁野第一次献血是在2005年9月1日,当时他刚刚被上海科技学院录取,在学校无偿献血活动中,还是新生的他就毫不犹豫挽起袖子,献出200毫升血。可是虽然他不犹豫,但宠爱他的家人流露出担心,“尤其是妈妈”,好在献血后袁野身体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参加马拉松和登高比赛的事实终于使他的家人打消了顾虑,给予他支持。
从此,袁野每隔半年就会无偿献出400毫升血,最近,他还参与了更进一步的血小板捐献。春节前是申城缺血的关头,袁野不仅带头献血,而且还主动放弃休假进行宣传。
昨天,看到一位位马上要上火车回乡过年的人们自愿参与无偿献血,已经在寒风中足足站了半天的袁野说此刻自己既感动又遗憾,遗憾的是由于在今年1月初刚献过血,因而现在的自己不能和大家一起再次参与到献血队伍中。不过,袁野还是很看重能在寒假里义务加入到无偿献血宣传活动。
袁野表示,身边许多同学、朋友都十分赞许他参与无偿献血的举动,认同无偿献血。他会一直把无偿献血坚持下去。
他们这样表达感谢
血液管理办公室:他们真的很可爱
市血液管理办公室宣传科科长宋琪还清楚的记得,去年春节前,东方早报和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等多家单位一起举办的为自愿无偿献血者免费摄影活动,短短4天,仅上海火车站南广场一辆采血车就接待了350多名自愿无偿献血者。
昨天开始,这一活动再次拉开帷幕,并在上海火车南站新增了一个采血点。宋琪介绍说,目前上海用血量比较平稳,但上海每天需要1000多袋用血量,为了确保春节期间医疗用血量,仍然希望更多的市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在宋琪看来,所有前来自愿献血的爱心人士动机都非常淳朴,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来自哪里,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奉献爱心,“那些在上海打拼一年,在回家乡前自愿无偿献血的人,真的很可爱。”
铁路局:开辟登车“绿色通道”
停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采血车无疑是上海最忙碌的采血者之一,每天至少要接待无偿献血爱心人士70人次。昨日,为了给自愿无偿献血者提供更多的关心,在春运期间,铁路局特意为无偿献血者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并且每天都有3个志愿者为无偿献血者提供爱心服务。
上海市铁路局献血办的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很多无偿献血者购买的火车票都是站票,所以专门为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开辟了绿色通道,上海南站“5499青年服务台”和上海火车站“张庆恒青年服务台”的工作人员都将为这些无偿献血者提供优先上车等爱心服务,候车室的服务员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
仅昨日一天,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采血车就接待了114位无偿献血者。
专家:他们展现了在异乡的社会责任感
“火车站的人们包括外来务工者参与献血,十分感人。”昨天,获悉“美丽心灵”无偿献血活动热烈场面,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这样说。他说,首先从道德上,那些在回乡过年路途中忙碌奔波、却不忘挽起袖子献血的人们就很值得肯定。
因为,虽然上海的血库需要血,但是作为车站普通旅客完全可以不献血,再加上此次“美丽心灵”献血活动的性质属于无偿献血,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报酬,所以,那些旅客、外来务工者兄弟们选择献血不是被利益所驱使,而是高尚品德作用的结果。
“真的很淳朴、很伟大。”胡守钧感叹,那些春节前夕在车站的外来务工者兄弟们,就是平日里为上海城市的建设挥汗出力的劳动者,他们所具有的淳朴的心灵、助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胡守钧认为,这些长年远离故乡的劳动者们已经有了一份对异乡的社会责任感,献血之举反映出他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第二故乡上海的一分子。
新闻回顾:2006,早报记录163个温暖身影
2006年1月24日,腊月二十五,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流动采血车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外来务工者和游客们在返乡的旅程前,用无偿献血的形式为上海留下了一份份感动。当时,早报联合上海市献血办,用了三天的时间,以影像记录下了其中163个温暖的身影。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没有什么文化,但血和大家是一样的,都是热的。”去年,28岁的安徽小伙子陈国胜留下了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给早报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0多名可爱的异乡人的音容笑貌定格在早报的版面上,经过报纸的传递感动了整座城市。他们中有的是来上海打工的,有的只是中途路过上海,甚至没来得及去领略东方明珠的风采,却用爱心作为自己旅行的纪念,那些包含着浓浓爱心的血袋为上海去年春节期间的用血需求提供了保障。
2006年的12月26日,早报的这组报道入选“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记忆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