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02版)科普讲座市民听得云里雾里
四川省科技馆第二期科普讲座遭受冷遇,本报征集市民感兴趣的科普话题
一场科普讲座,小孩在场内乱跑乱窜,还有的在门口做游戏,大人们有的睡觉,有的中途退场———昨日下午,四川省科技馆第二期科普讲座遭受冷遇。
好热!百余市民冒雨前来
四川省科技馆第二期科普讲座在一个星期前就贴出通告,召集市民前来报名获取免费赠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报名,有一百七十多位市民报名。昨日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但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市民前来听科普讲座的热情,一百多位报名者都准时到达了现场,有80岁的老者,有10岁左右的小孩。“主要是带小孩来学习的,听科普知识讲座对他很有好处。”张女士收起雨伞,带着小孩高高兴兴地进场了。大家坐在学术报告厅里期待着精彩的讲座内容。
太冷!讲座未过半听众多退场
讲座刚开始,主讲人就用2006年台湾海域发生的海底光缆事件引出无线通信的好处。这一实例引起了听众的兴趣,很多人直起了身,想要听到更多的好内容。
但随后,主讲人讲述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卫星通信的未来和发展前景和卫星通信奠基人阿瑟·克拉克的故事时,因其中过多的原理内容和艰涩难懂的概念让在场的听众感到不知所云。有些小孩坐不住了,在会场里乱跑、乱窜;有的小孩则拉着父母离场;还有的小孩甚至相约到报告厅门口拿着小食品和纸牌玩起了过家家。而在场的大人似乎也有些不耐烦了,有的睡觉;有的带着小孩离场。“教授讲的都是原理性的东西,我们听起很困难,更别提小孩了!”一位中途离场的家长无奈地告诉记者,“讲座有点像给大学生上课,而且也缺乏图片、模型等吸引眼球的东西,所以没有兴趣听下去!”
很多中途退场的市民都向记者表示,他们其实对主讲人所讲的话题是感兴趣的,只是讲得太深奥,听不大懂,就像听“天书”。
疑问科普讲座如何更“亲民”?
面对讲座的冷场,主讲人认为,讲座的选题和讲授方式可能有一定的问题,而且今天参与讲座的市民年龄层次跨度比较大,有些人觉得有意思,而有些人就会觉得不知所云。“可能三分之二的听众都没有听懂我今天讲的内容吧!”
第二期科普讲座遭到冷遇是省科技馆工作人员事先没有想到的。“可能是选题和讲座方式不太贴近市民吧。”科技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科普讲座第一期,请的成都飞机公司设计师给大家讲无人作战飞机,现场相当火爆,连报告厅的走廊都挤满了人。“我们也在探索中,想要给市民更多、更好的科普讲座,不过有些时候确实很难选题,我们选的很多题材都不知道市民喜不喜欢。”
如何才能寻找到真正令市民感兴趣的科普话题呢?今日起,四川省科技馆与本报联合开通kpjz2007@126.com征集邮箱。不论你想了解哪方面的科技知识,想要听到哪位专家、学者的演讲,现在可以通过邮箱告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将你的需要反馈到四川省科技馆。
实习记者陶玲摄影宋力
记者手记
科普讲座应重在“普”
从百家讲坛到国学讲座……近年来,听讲座长见识已日渐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而易中天、于丹等一批以讲座出彩的学者也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群众热捧的明星。然而,成都的科普讲座却在短短两期中遭遇冰火两重天,这不禁发人深思。
科普讲座,而非科学讲座,它并不是专家、学者的科技学术报告会,它不需要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也不是非要著名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才能开办起来。科普讲座以及其他科普活动就是要以人为本,它的目的是把科普知识送到百姓身边,让大家能够感知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专业术语和名人、专家的堆砌。气候变暖了,老百姓就会关心为什么会变暖,以后我们将会怎样。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多开办一些关于这类科学知识的科普讲座,让大家都能以科学的方式保护地球。陶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