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03版)下乡体验 娃娃喊苦家长受累
7个城里娃和4名家长自发去邛崃火井镇体验农村生活,结果成了郊游一般走过场
昨日,由7名孩子和4名家长自发组织的“自驾车———农村生活体验团”开赴邛崃市火井镇。
体验生活
上山下地娃娃受苦家长心疼
经过两个小时行程,3辆小车终于到达本次体验活动的目的地———邛崃市火井镇。由于是第一次到农村,所以周围的一切对这群城里娃来说都非常新奇。3辆小车的到来,让不大的火井镇热闹了不少。城里孩子和大人们的生活体验,更是吸引了不少农村孩子的目光。
上山砍柴山高路陡娃喊苦
第一项体验活动是上山砍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就拿起镰刀、背起背篓往山上冲。
8岁的龙祥虽然是几个城里娃中最小的,但表现却异常勇敢。只见他镰刀一挥,很精准地将一条树枝砍了下来。“呀,你不能砍树,要拣地下的树枝。”一路陪同的乡村女孩杨艳赶快上前提醒,这时城里娃们才明白什么是柴。
一路上山,山路越来越曲折,城里娃们也都累出了汗。跟在后面的家长不停地提醒孩子们要注意脚下,要走稳,更有家长开始帮孩子背背篓。“祥祥,慢点儿,来喝口水。”龙祥的妈妈曾女士看到儿子累得红扑扑的脸蛋,赶紧递上矿泉水。半山腰一个陡坡,龙祥绊了一下,手不小心被刺扎了,“妈,我不爬了,我受伤了。”曾女士赶紧上前照看“受伤”的孩子,心疼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半小时后,大人、孩子都累得气喘吁吁。看到孩子们叫苦连天,家长们提出不爬了,第一项体验活动就此结束。
画外音“他们走的路程,还不到我平常砍柴走的三分之一。”杨艳今年15岁,在火井镇中学读初二。在她的记忆里,15年来她就去过一次成都:“成都有高高的楼房,漂亮的喷泉,还有很多书店呢……”杨艳没有花季少年的漂亮衣服,一双手上都是劳动造就的茧巴,书桌上还缺一盏足够明亮的台灯。“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到城里去体验生活。去看看少年宫、逛逛科技馆,最好还能看看飞机和火车。”杨艳的愿望很简单。
下地摘菜孩子贪玩像郊游
接下来的体验活动是摘菜做饭。城里娃们一到地里,就兴奋地跑了起来,让不少小菜苗很受伤。在杨艳的指导下,城里娃们才有了干活的样子,有的割白菜,有的挖土豆,那种高兴劲儿感觉就像在郊游。一个城里娃错把一团泥巴当成了土豆,被几个同伴嘲笑了一番。
画外音“不晓得他们在做什么,农活那么有意思吗?”10岁的乡村男孩明浩非常疑惑又忧虑地盯着被城里娃们踩来踏去的菜地:“他们不晓得这么踩,菜苗会死、土会板结吗?”转过头看看公路边的3辆小车,明浩眼神中充满了羡慕:“我想坐汽车到城里耍,我愿意和他们换。”
生火做饭害怕烟呛吃零食
到了做饭的环节,城里娃们却纷纷退缩了。“烟太大了,我要出去了。”9岁的罗雅心在厨房观光了一圈,就呆不住了。不一会儿,城里娃们都聚在了院子里,只有杨艳和城里娃的家长们在厨房里忙碌着。
“爸爸说今天不能吃肉,只能吃土豆和白菜,出门前我专门带了一书包零食。”小瑞趁着大人在忙着做饭,自己在院子里开始给小朋友们分发自己的“神秘礼物”。活动发起者罗师傅看着女儿大口大口地吃着牛肉干,很是感慨:“孩子今天真是吃苦了,吃东西都能这么香,看着心里都难受啊……”
画外音“他们吃的东西好贵,怎么能当顿呢?吃饭才能饱啊。”看着小瑞他们大口大口地吃着零食,许多农村孩子又是羡慕又是担心。在他们的概念和接受的教育里,一日三餐都要吃饭才算踏实,生火做饭烟呛人都是吃饭的必须环节,没什么苦不苦的,“怎么能因为烟呛就不做饭呢?”
老师观点
体验生活不一定非去农村
城里娃们一天的农村生活体验情况,在火井镇中学教了27年书的杨老师全部看在了眼里。
杨老师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孩子们都应该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开始体验。“身边的生活能教会孩子很多东西,不是说只有到了农村孩子们才知道水里游的不光有鸭子,还有鹅,也不是说只有到了农村,孩子才要学习做饭。孩子们应该从身边的生活开始体验。”
杨老师希望城里娃到农村的这种体验活动能有一个完整的计划,“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农村生活的乐趣,家长必须放手,要不就成了郊游了。”
杨老师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给农村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去城里多走走、看看,让城乡孩子的生活体验真正做到互动。记者郑钰飞摄影报道
教子莫为形式所累
江南
家长自发带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的初衷值得肯定。可惜他们没弄明白孩子的问题,没了解体验生活的真正内涵,更不知道由于被形式所累而上演了一出“好剧”———城里人演戏,农村人看戏。
我们说家长教子被形式所累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内容的形式,一是家长内心的潜在形式。
改变孩子,当然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进行。俗话说“教子有方”,这“方”就是方法、形式。可形式是毛,内容是皮,没有内容的形式犹如没有皮的
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内容又取决于目的,目的的确定也不能僵硬地整齐划一,不同的目的得用不同的方式。当年“孟母三迁”就是用搬家的形式达到让孟子脱离不良环境的目的。家长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比如说,要让孩子吃苦,不一定非要采取去农村体验生活的形式,生活到处都有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地方。即使要通过去农村这样的形式,也要明确目的,认真准备,精心安排。
有内容的形式难道就能成功吗?未必,这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累”———家长内心的潜在形式。不少家长现在还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喜欢扮演强权,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好。这样,自己内心就潜在地预设了许多框框,并将这些框套用在孩子的行为模式上。处处要为孩子做主,但孩子偏偏不听,结果就越来越尴尬。
一个乖孩子,走大人铺好的路,接家里的事业,做个“孝”且“顺”的孩子,是不是就好?如果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大二时要从哈佛大学辍学而去阻止他,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刘墉教子的秘诀之一是:“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教子,应让孩子自己逼自己,而不是做个没有电瓶的车子,只等父母师长在后面推。这样,父母的精神枷锁———家长内心的潜在形式去掉了,就不会再出现新闻中那样的“教子闹剧”了。(作者系成都媒体从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