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他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应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的排挤和湮没,把传统节日变成失去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
我们的春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的不仅仅是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新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很多文化学者建议增设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但笔者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这些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就能解决问题的。其实我国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总体上并不缺节,真正缺少的是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就拿目前尚未“法定”的几个传统节日的通常过法来说,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在通常的过法是给亡灵“烧纸钱”;端午节起源也很有说法,现在也不过是吃粽子;中秋节同样从一个祖先庆贺丰收的节日,“沦落”为仅仅吃月饼……
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是却很少有人研究消费心理,也没有人研究娱乐形式的时代性,没有人潜心地把中国丰富、独特的珍贵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其转化为世界文化消费的商品,因此我们看到的只是洋节对我们中国市场的冲击。
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需要与精神力量结合起来,需要赋予新鲜的内容。我们是否可以来个“中国节”总动员?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寒食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还有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等等,如果都能活跃起来,每节一个主题,进入国人生活,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定能形成一拨接一拨的“节日”高潮。(据光明日报)
|